徐济芬
“德”是实现“道”的策略,违反“德”也就是违反“道”,“以荡陵德,实悖天道。”(《周书·毕命》)有苗“反道败德”(《尚书·大禹谟》)。统治者不按照德来做,让老百姓难以生存,会怎么样呢?“夏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祇。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商书·汤诰》)为民做主的神会惩罚违反道德者。“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济?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左传·昭公四年》)行政不中正,不符合德,不能使民养生,就会失去天下。
“德”在孔子这里又用了一个更为专用的词“中庸”来表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常说“中庸之道”,是因为一方面“道”与“德”散用时并不明确区分,正如《管子·心术上》所说“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另一方面,孔子及其弟子把孔子的这个策略称作“夫子之道”。所以,孔子之道的“道”与作为最高方针的道并不是同一层次的道,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孔子之道指的就是德,是中正,是中庸,是实现最高方针之道的策略。《国语·周语下》:“道之以中德”,正是说以中为德。
《中庸》对“中”作了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天地自然才没有喜怒哀乐,对万事万物同样的对待,而没有偏爱,或者说天地没有爱,这是“中”;人总是会有喜怒哀乐的,如果喜怒哀乐能不违反自然,以自然的“中”作为参考,就是做到“和”了。以“中”作参考,也就是以“中”为用,即“中用”或“中庸”。所以,“中”是本,按照中庸做到了和,也就是达道了,达到道,万物就可以遂其性而生生不息。做不到中庸,也就不能达道,就叫“失德”。
中庸的具体表现是“事,举其中。”(《左传·哀公十一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孔子自己也是执其两端用其中的,如“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吾道一以贯之”,“道”为“中庸之道”,曾子跟门人解释说是“忠恕”。因为“忠恕违道不远”,所以曾子以忠恕答门人,他知道门人难以理解中庸。正如孔子所说“知德者鲜矣”(15.4)。
三、仁、义
道不是人人能察觉,中庸之德也不是人人能理解做到,(正因为此,孔子也是很少谈德),所以,根据最高目标和实现最高目标的策略确立了一个生民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仁,它的核心仍然是生民、使民获益。《管子·五辅》中讲的“六兴”,也就是原则的六个方面,从这六个方面遵照中正之德去做,就能实现生民的最终目标。“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这里也是说为政者应当自身修道德,仁是修道修德的原则。
在《论语》和《左传》中,真正作原则用的仁并不多,有以下这些:“依于仁”,“仁以为己任”“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奉之以仁”(《左传·昭公六年》)。更多的是把它用一些具体的做法表达出来,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不背本,仁也。”(《左传·成公九年》)“度功而行,仁也。”(《左传·昭公二十年》)这里,几个弟子问仁,其实问的是作为原则的仁,但是,孔子知道对于这几个弟子,只有用具体的内容来回答,对他们才有益,所以,孔子对他们的回答都只是仁在各方面的表现。这几个回答不同于对颜渊的回答,对颜渊的回答则是比较概括的作为原则的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达到仁的方法就是从身边自己能做的事做起。不能“依于仁”、不能“奉之以仁”就是“失仁”、“非仁”、“不仁”,比如:“背施无亲,幸灾不仁,”(《左传·僖公十四年》)“乘人之约,非仁也。”(《左传·定公四年》)这些都是让别人难以生存的行为,所以,是不仁的。
行为上能自觉地符合道、德、仁,做到了利民安国爱人就是义。所以说“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礼记·祭统》)“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管子·心术上》)“义而行之,谓之德、礼。”(《左传·文公七年》)“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怒邻不义”(《左传·僖公十四年》),“《诗》、《书》,义之府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即《诗》《书》是教导人怎么做才合适,“死而不义,非勇也。”(《左传·文公二年》)不该死而死就不算勇。
义也可以归纳到以下几个方面:“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拙,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管子·五辅》)也就是可以从这七个方面让自己的行为做得合宜。
四、礼
仁作为原则还是难以遵照执行,为了更便于大家的行为符合仁,达到义,就依此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些细则就是礼。所以,能克己复礼就是仁,按照礼的规定来做也就是义。比如《管子·五辅》说德有六兴,其中有“薄征敛”,这只是一个原则,究竟怎么为薄?薄到什么程度?在礼中就规定了具体的征敛比例、具体的征敛方式等等,照此征敛就是合义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