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

徐济芬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论语 >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

一、道

我们都知道万有引力,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着。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行星绕太阳运行,流星闪亮地划过夜空,扫帚星拖着壮观的尾巴,这些不同的表现都是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它是宇宙自然之道。

《论语》里的“道”就是人类社会的某种规律,它像万有引力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它也是在具体的事件上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所以,在典籍里有不同的表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商书·汤诰》)“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左传·桓公六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左传·僖公十三年》)“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左传·文公六年》)“生民之道,乐为大焉。”(《礼记·乐记》)这些不同的表述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生民。正如《荀子·君道》所说:“道者,何也?……善生养人者也”。

所以,“道”就是生民之道。统治者顺着这个道就能获得成功,违反了这个道就会灭亡。“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尚书·仲虺之诰》)“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尚书·泰誓上》)道要求统治者顺民心,做民之父母,桀纣违反了天道,残害老百姓,因而被天道所弃──这里的天道就是上天让老百姓生存之道。

统治者的做法符合生民之道,就叫“有道”或“顺道”;努力使自己的作法符合生民之道,就叫“修道”、“循道”;统治者的做法不符合生民之道,就叫“失道”、“背道”或者“无道”。

《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从这里可以知道,循道就是:“应之以治”、“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如果不循道,却“倍(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其道然也”,因为道不循人,不随人而变,统治者如果违反了生民之道,必然遭到惩罚,求天求神保佑也没有用。当时,“天下之无道也久矣,”所以,孔子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求统治者顺应生民之道而行。

《论语》中“道”的含义比较多,用作生民之道用的,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鲁一变,至于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二、德和中庸

然而,道是不可见的,并非人人都能体察并遵照去做,(这也是孔子很少谈道的原因),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生民之道呢?如果“道”作为最高方针,明智人士有一个策略来实现生民这个最高方针,这个策略就是“德”。“德义,生民之本也。”(《国语·晋语四》)《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说齐国的晏子到晋国去,晋国的叔向跟晏子谈论,说到德行之高厚莫过于爱民、乐民,德行之下贱莫过于刻民、害民,德就是围绕生民的。

《管子·心术上》:“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得其所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这里所说就是德是实现道的途径,德使道得以实现。有人把“舍”解释为“施舍”,认为“德是道的施舍”,我看未必,这里是“止息”、“住所”的引申,德是道的住所,道就包含在德中,也就是说,按照德来做才能实现道,德就是使物得以生生的方法,心里有德才能了解道。

“德”,甲骨文从彳、从直,意为行得正直,金文加了心,意为行也正直、心也正直。《国语·周语》:“正,德之道也。”《虞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政治的目的是让人民得以生养,如果在这方面做得好,那就是符合了德。“德”就是要顺应民心,实现生民养民之道。

“德”是达成生民的策略,所以,“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生民就要施惠于民,所以,“德以施惠”(《左传·成公十六年》);“恤民为德”(《左传·襄公七年》),“德不失民”(《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体恤老百姓,按照德来行事,就不会失民了。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就是要统治者按照这个策略行政。

《管子·五辅》:“德有六兴: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伏利,输滞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凡此六者,德之兴也。六者既布,则民之所欲,无不得矣。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故曰德不可不兴也。”也就是说可以从六个方面兴德政:厚生、输财、遗利、宽政、匡急、振穷,如此,则老百姓的愿望都能得以实现,并因此愿意听从统治者的引导,这样,治理国家就很少要用到刑罚而可以“善为”。所以说,统治者兴德,则“民有耻且格”。因而,孔子要求“君子怀德”,“据于德”。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