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水口镇水口中学 刘达辉
⑶ 翻译练习进行辨析(幻灯显示):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C)A、然而陈涉只不过是个用破瓮来遮挡窗户,用绳子来系住门枢这样贫穷的人家,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滴戍边的征夫。
B、然而陈涉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系门枢的(贫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种田的奴隶,一个被征发戍守边地的征夫。
C、然而陈涉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系门轴的穷人家子弟,是个打帮工的,又是一个被征发戍边的人。
2、才能不及中人。(D)
A、他的才能比不上普通人。
B、他的才能不如中等人。
C、他的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D、他的才能比不上中等人。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C)
A、(他)出身于戍卒的队伍,露面阡陌纵横的田间。
B、(他)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而又在阡陌纵横的田间举行起义。
C、(他)出身于戍卒的队伍,而在阡陌纵横的田间举行起义。
⑷ 背诵练习。
2、诵读、研习第5段:
⑴ 齐声朗读。
⑵ 课堂翻译练习:
学生写在课堂笔记本或练习本上。
附例句和参考译文:
1、崤函之固,自若也。(A)A、崤山函谷关的险固,还是像以前那样。
B、崤山函谷关的坚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C、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地势,还是和过去一样。
2、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B)
A、秦却以其区区之地,达到万乘兵车的国势。
B、秦凭着小小的地盘,获得天子的权势。
C、秦凭着小小的地盘,达到(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C)
A、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B、一个平民起事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C、(只是)陈涉一人发难,秦人的宗庙就全部毁灭了。
D、一个普通人首倡起义就会毁灭宗庙。
⑶ 划分层次,分析对比论证及全文的呼应。
① 默读本段,给这一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明确:第一层(段首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与陈涉之众的力量。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提出中心论点。
② 第一层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在哪些方面作了对比?第二层又怎样照应全文?
明确:
对比点有地位(身分)、武器、军队素质、谋略四方面。通过对比,点明要害,“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这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
“然秦以区区之地……百有余年矣”四句照应第1、2两段。“然后”两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句照应第4段。最后点明中心。
⑷ 诵读指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言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末句“仁义不施”四字后要停顿,有些书上这四个字后面有逗号。
三、讨论文章的中心和写作特色
1、联系全文,谈谈如何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明确:在贾谊看来,始皇吞并六国时,处攻势,靠权术和暴力取得了成功。但在他夺取天下之后,形势不同了,就不该只用暴力手段对待百“姓了,而应施行仁义,注重教化,才能维持住威势,避免灭亡。
2、本文有哪些对比?
(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明确。教师总结要尽量精简。)
明确:
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见鲜明。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对比:
一是六国与秦之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作对比,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国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一个反差。
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确是又一个强烈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敝,更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这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前更为强烈。
三是陈涉与六国的对比。文章在末尾议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这第三层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
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急待答案,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全文结论之所在。这一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
四、总结、扩展
朗读课文2~3遍,要求读准字音,完成下面练习、
崤函( ) 膏腴( ) 合从( )缔交( )召滑( )翟景( ) 墨翟( )乐毅( ) 王廖( ) 蒙恬( )逡巡( ) 鞭笞( ) 亡矢遗镞( )履至尊( )黔首( )隳( )名城瓮牖绳枢( )( )谪戍( ) 锋镝( )度长絜大( )( ) 万乘之势( ) 因利乘( )便
五、布置作业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