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水口镇水口中学 刘达辉
⑷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
北:
⑴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⑵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⑶ 汉王引诸侯兵北。( )
信:
⑴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⑵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⑶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
⑷ 低眉信手续续弹。信口开河。( )
2、整理本课的词类活用现象。(先找出有关句子。)
⑴ 会盟而谋弱秦。
⑵ 序八州而朝同列。
⑶ 席卷、包举。
⑷ 天下云集响应。
⑸ 且夫王天下非小弱也。
⑹ 吞二周而亡诸侯。
⑺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⑻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⑼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⑽ 外连衡而斗诸侯。
〖参考答案〗
1、实词积累:
因:
⑴ 沿袭。
⑵ 凭借,依仗。
⑶ 由于,《雁荡山》。
⑷ 因而,《石钟山记》。
⑸ 于是,乘机,《廉颇蔺相如列传》。
策:
⑴ 马鞭子。
⑵ 策略。
⑶ 鞭策。
⑷ 鞭打,引申为驾驭,《马说》。
制:
⑴ 控制。
⑵ 统率。
⑶ 制服。
⑷ 控制,《赤壁之战》。
⑸ 规模,《岳阳楼记》。
兵:
⑴ 兵器。
⑵ 军队。
⑶ 军备。
⑷ 军事,战争。
通:
⑴ 沟通。
⑵ 通达,《愚公移山》。
⑶ 普通,整个,《师说》。
⑷ 通畅,顺利,《岳阳楼记》。
致:
⑴ 到,达到。
⑵ 得到,获得,《送东阳马生序》。
⑶ 招致。
⑷ 表示,表达,《赤壁之战》。
延:
⑴ 迎接,引进。
⑶ 延续。
⑶ 邀请,《桃花源记》。
⑷ 蔓延。
北:
⑴ 败兵。
⑵ 面向北,名词作状语,意为称臣于人。
⑶ 往北走。
信:
⑴ 可靠的。
⑵ 言语真实,守信用,《曹刿论战》。
⑶ 通“伸”,伸张,《隆中对》。
⑷ 随便,随意。
2、词类活用整理:
使动用法:⑴、⑵、⑹、⑻、⑽;
名词作状语:⑶、⑷、⑺;
形容词作动词:⑸;
名词用作动词:⑼。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朗读指导:指名让学生朗读,然后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本段,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教案不再赘述。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句如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有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类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3、提问: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三。
2、熟读课文。
3、书面翻译第3段。
第二教时
一、检查讲评作业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如上节所讲,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二、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译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