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 谭文淼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烛之武退秦师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点拨:且不说国难当头主动献策的主人翁精神,先重点分析一下他的那句话。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短短的一句话,包含着三个十分重要的选择,从这三个选,可以看出他超常的智慧和远见卓识。

秦、晋兵临城下,“国危矣”,足他对形势的清醒判断。面对秦、晋虎狼之师,郑要以武力抗衡,无异以卵击石;闭城不出,只是坐以待毙;惟一正确的选择是外交斡旋。佚之狐建议派烛之武去见秦君,是一种积极的外交努。“师必退”,他对这种外交努力的结果十分乐观。按一般人看来,当时的情形郑必灭无疑。佚之狐所以有以上的选择和判断,源自于他对秦、晋围郑目的,秦、晋之间的矛盾、利害冲突,以及秦、晋二君的为人的深刻而独到的分析。

其二,对出使者的选择。危难之中,国家存亡系于出使一身,而烛之武当时不受重用,且“才美不外见”。这一点,从他“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抱怨中可看出。选择一个不受用且没有多少才干显现的人担此重任,足见佚之狐的胆识和眼光。从后来烛之武的所作所为及其效果来看,佚之狐的选择是多么英明。

特别闪耀智慧光辉的是对游说对象的选择──秦伯而非晋侯。这一选择,至少显现出佚之狐三方面过人的分析和判断。第一,此次围郑的直接理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都是郑与晋的瓜葛,与秦国直接冲突不大。当然秦国也想称霸,但要跨过晋国去攻占郑国(越国以鄙远),也不是十分合算的略考虑,所以攻占郑国,真正受益的是晋而非秦。由此可知,挑起事端的主导者是晋而非秦。第二,秦、晋联盟并非铁板一块。如上所述,战争的最大受益者是晋而非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秦伯联盟的决心;加上秦晋昔日交往的教训,朝济而夕设版焉”,更足以让秦伯引兵而还。话说回来,即便秦伯撤兵,如果晋侯目光短浅,一意孤行,以晋国的实力,灭掉郑国也不不可能的。从这个层面来思考,烛之武游说的成功与否,还不在于秦伯是否撤兵,而在于秦伯撤兵以后,晋侯是否“亦去之”。事实上,秦伯“乃还”,晋侯“亦去之”,一切都在佚之狐的度量之内。文章最后一段晋侯所言“不仁”“不知”“不武”,正面反映了晋侯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侧面也反映了佚之狐的高瞻远瞩。其实换一个角度,文章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可以读出佚之狐的卓尔不凡。

互动设计6:对佚之狐的认识,为我们教学本文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设问:佚之狐的话包含哪三方面的选择?文中哪些内容说明他的选择英明正确?

再设问:

⑴ 烛之武的推辞能反证佚之狐的英明吗?为什么?

⑵ 从地缘和历史看,秦晋关系如何?

⑶ 最后一段晋侯的话,与烛之武有无关系?为什么?

总结:国与国的斗争,大都集中表现为国力与人才的较量从郑国转危为安的史实更能看出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佚之狐乃一只狐──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曾庆培

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对此人产生怀疑。

秦晋大军压境,乌云笼罩着郑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倡优乞丐,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国民心头,肯定犹如压上了一块巨石,恨不能马上飞往前线。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国纾难,理所当然。毋庸置疑,身为朝廷重臣的佚之狐应该是苦苦地思谋过退敌之策,否则,不会有“师必退”的论断。战争的风云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烛之武的英雄虎胆及超人智慧而消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作为毫无疑义的功臣──烛之武,一开始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紧接着,有一种声音大了起来,那就是对佚之狐的赞美!甚至有人对他大抱不平!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味。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国难当头胸无一计甚至叛国投敌的庸碌鄙俗之辈同日而语,甚至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万倍!然而,他俨然一个超人,这场波诡云谲的战事,仿佛一场戏,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导演,虽然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事态的发展和结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请注意,我不是在赞扬他。

谁都明白,一开始,烛之武是不愿上阵的,这一点也应该在佚之狐的意料之中(佚之狐自己为此事就已经推托过,在次之前,大臣叔蹇正是推荐佚之狐给郑伯),还有谁比他更了解烛之武呢?倘若烛之武始终不愿上阵,确也无可厚非,只要品味一下他的那段身世之叹,我们便会觉得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之类的道理来要求他甚至谴责他,都是十分可笑的,关键时刻“肉食者”干什么去了?最让人不解的莫过于佚之狐,他的能力应该不在烛之武之下(这从叔蹇一开始就力荐他以及他的十四字方略之英明都可以看出),几十年来,烛之武一直担任着郑国的圉马(相当于弼马温)这样一个卑贱到极点的职务,烛之武能办到的佚之狐岂会办不到?可是他为什么要力荐烛之武而不自告奋勇去见秦君?仔细想来,原因无怪乎三条:一是担心自己一走,国君身边再无能人辅佐;二是担心此去枉费心机无功而返贻笑天下;三是担心此去吉凶难料而且难保不会出现闪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

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对此人产生怀疑。

秦晋大军压境,乌云笼罩着郑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倡优乞丐,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国民心头,肯定犹如压上了一块巨石,恨不能马上飞往前线。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国纾难,理所当然。毋庸置疑,身为朝廷重臣的佚之狐应该是苦苦地思谋过退敌之策,否则,不会有“师必退”的论断。战争的风云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烛之武的英雄虎胆及超人智慧而消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作为毫无疑义的功臣──烛之武,一开始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紧接着,有一种声音大了起来,那就是对佚之狐的赞美!甚至有人对他大抱不平!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味。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国难当头胸无一计甚至叛国投敌的庸碌鄙俗之辈同日而语,甚至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万倍!然而,他俨然一个超人,这场波诡云谲的战事,仿佛一场戏,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导演,虽然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事态的发展和结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请注意,我不是在赞扬他。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