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 谭文淼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烛之武退秦师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本文中烛之武的话虽说是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四、课堂训练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用些时间在学习上,因而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对父母说一段话,力求改变他们对上网的态度。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略。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1:

有关资料介绍: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郤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2、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予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3、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咸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那么,请问:

互动设计2:

课文哪些语句最能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你能否透过语言表述探讨其深刻底蕴?

点拨:文章第2段对秦伯的说辞最具说服力。

⑴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⑵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再言亡郑无益。

⑶ 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言亡郑有害。

⑷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继言舍郑有益于秦。

⑸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纵观历史,历数晋国言而无信。

⑹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⑺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摆事实,讲道理,提请秦伯定夺。最终使“秦伯说,与郑人盟”,解了郑围。

点拨:这种点评式赏析,可使学生认识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一是援古例今。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互动设计3:课文选取哪些内容完成了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塑造?

点拨: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义”字。“夜缒而出”,寥寥四字,用语简洁,内涵丰富,有场景,有动作,便将垂垂老矣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真真切切突出一个“勇”字。至于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实实在在体现一个“智”字。──大义大勇大智。《左传》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互动设计4:

难词点拨:

⑴ 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板书:

1、A、既东郑( )

B、又欲肆其西( )

2、A、越国以远( )

B、蜀之有二僧( )

点拨:此题着重考查实词理解。第1组“封”,会意字,从土从寸,表示帝王向诸侯分封土地。本义封赐。如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还可引申作名词,指疆土,疆界。如《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句用做名词,即当“疆界”解。A句“封”作意动词,“以……为疆界”的意思。第2组“鄙”,形声字,从邑,表示它是地域区划的名称,啚声。按周制,都城的近郊叫乡,远处叫遂。鄙是遂所属的一级居民单位,也泛指边远地区或农村。如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B句“鄙”作名词讲,A句“鄙”属词类活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把偏远的地方当做边邑”。

⑵ 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板书:

1、许之( )

2、是寡人之过也( )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4、何厌之有( )

5、辍耕之垄上( )

点拨:此题着重考查虚词“之”的用法。

答案依次为:

1、代词,他(指郑文公);

2、助词,的;

3、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化句子为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某个成分。此句“之”所在短语,作全句主语;

4、助词,作用是将宾语提前,即“有何厌”;

5、动词,往,到。

互动设计5:

读《烛之武退秦师》,往往聚焦于烛之武的表演,对佚之狐其人,我们很少关注。因为在文中,他只有一句话,比起烛之武来,似乎太不显眼其实只要深入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对之狐实在不能小看。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