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明
整部《红楼梦》,悲伤而不流于灰暗消沉。它的总体美学风格是悲壮,一种升华到人生哲理高度和审美趣味意境上的悲壮。这种小说效果是由追求、肯定意识和悲观意识相互作用而成的。在小说中悲观意识常常受到追求意识的制约,从而淡化了小说的悲观意识,使得作品趋于一种既悲且壮的崇高境界。有《好了歌》及其注和甄士隐的出家,同时有怀着强烈功名心的贾雨村及其诗作;自悲自伤的林黛玉同时有自尊自重的薛宝钗;即使是林黛玉,自身也是如此,黛玉一生以伤春悲秋、多愁善感为主,但同时又有极其强烈的爱情渴求,她生命的欲望和追求从未衰竭过。民国初年曾有人指出:《红楼梦》之为书,可谓为消极主义之小说,可谓为厌世主义之小说,而亦可谓积极的乐观的小说。盖天下无纯粹之积极主义,亦无纯粹之消极主义。积极之甚者,表十分满足于此,必有所深恶痛绝于彼;消极之甚者,表极端厌恶于此,即有所欣喜于彼。…………明乎此,乃可以读《红楼梦》。⑼积极与消极,追求与悲观正是《红楼梦》思想意识所呈示的矛盾体的两极。
从我们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我们对《红楼梦》思想意识抱有这样的理解公式:从批判、否定意识与追求、肯定意识的并列到归结为悲观、宿命意识。这三种思想意识在小说中构成如此这般的互为缠绕:悲观意识是由批判、否定意识和追求、肯定意识导出的,前者是果,后者是因;批判意识又导出了肯定意识,而追求、肯定意识也加强了批判、否定意识的深刻性;同时,悲观意识又深化了批判意识,而追求意识淡化了悲观意识的悲伤感。这种由批判否定意识和追求、肯定意识的并列到归结为悲观、宿命意识的理解公式是否具备了理论前提呢?我们愿意借用高尔基的一段话来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这个主义除了揭发社会的恶习,描写家族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个人的“生活和冒险”外,它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它容易就安于现状,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生存”显然是无意义的以外,它没有肯定任何事物。⑽由此,有识之士发挥说:因为这个缘故,批判现实主义派作家们一般是悲观的或是终于走到悲观主义的。⑾可以说,《红楼梦》既落在这个结论中,因为它有悲观意识和悲观主义情绪;但又超越于这种结论之外,因为它具备了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
【参考书目】
⑴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载《海外红学论集》)
⑵ 李泽厚:《美的历程》
⑶ 何其芳:《曹雪芹的贡献》
⑷ 这方面的论述颇多,限于篇幅,本文从略
⑸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戍本第五回眉批
⑹ 箸超:《古今小说评林》(载《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
⑺ 《红楼梦》第十八回(本文小说引文均用1982年版的《红楼梦》本子)
⑻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⑼ 成之:《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第一年第三期)
⑽ 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
⑾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