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航】
论据可靠、典型、新鲜,做到议论要有理有据。
【写作指津】
一、论据要可靠
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现实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这些事实必须真实,不能臆造或虚构,建立在虚假事实基础上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为了保证事实的真实性,用的材料要有出处,要检查核对,要准确可靠。不论是叙述事实,还是引用别人的话,都不能有半点出入。议论文中的论据,真实可靠应该是最起码的要求,著名学者钱理群写论文有一个原则,他论述一个现象、一个话题,总是事先掌握论述对象的全部资料,“论从史出”,决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论述详尽周密,文章无懈可击。
同学们写议论文时,论据中的虚假,容易表现为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重要因素的不准,以“诚信”的高考作文为例,不少同学使用一则商业案例作为论据,同一则材料中错拨货款的老板的国籍就不知换了多少个国家,而我方公司如数退还的是30万还是70万,让人迷惑不解。
另外,有人不认真搜集可靠的议论材料,仅凭记忆中的零星片断,将其扩展成为故事不像故事,寓言不像寓言的“譬喻”式材料,动辄就写“从前有一个年轻人……”“欧洲有一种动物……”殊不知说话、作文都是以诚为先,议论尤其要精确务实。叶圣陶说过,“议论不很适用譬喻来做依据”,“议论用譬喻来得出判断,即使这判断极正确、极有用,严格地讲,只能成为偶合的武断,而算不得判断;因为它没有依据,所用的依据是假的。用了假的依据,何能使人家信从呢?又何能自知必正确、必有用呢?我们要知譬喻本是一种修辞的方法,用作议论的依据,是不配的”。
写真实的自我,写自我对人生最真实的感悟,这不仅仅是为了写出好文章,更是为了倡导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材料须典型
论点是议论文的中心,是起统帅作用的,没有论点就不成其为议论文。但是,只有论点能成为议论文吗?也不成,还必须有论据。什么是论据呢?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
所谓最恰当的论据,就是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要挑这样的论据,首先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涵的主旨的细微差异。例如下面三个材料:
①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涵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材料要典型”中的“典型”一词来自文学理论术语,在希腊文中原是“模子”的意思,典型就像模子一样,通过单个形象,表现出某种普遍性。我们借用这个术语是为了说明:做文章所使用的材料不是指原始素材,而是指经过典型化、文字化的书面形态。从观点和材料的关系看,材料要为观点服务,而最有代表性的、最能说明观点的材料就是具备典型性的材料。
举一个以“诚信”为题的例子,要说明诚信很重要,而手头有这样一个以800人样本的调查结果,当代美国人心目中,一名英雄具备的品质,诸如“同情心”“道德高尚”“克服困难”“为他人牺牲”“坚持原则”“诚信”等等,何者为先,结果“诚信”排第一,
“为他人牺牲”和“坚持原则”靠后。那么,这则材料有没有说服力呢?要想说明诚信的重要性,还要看看其他年龄层,尤其是价值观尚未成熟的美国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是否如此,即便结果相同,也还要看看其他文化背景中的调查结果是否一致(如果在中国做调查,排序结果极有可能相反),否则就难以说明问题。当然,从中也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对中心的外延作适当限制,会使你的观点更加具体,也能使你在选材上更为从容。
事实证明: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是突出的。作文时必须精心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否则可称之为材料的泛用,往往会适得其反。如2001年高考作文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以考场中的议论文为例,商鞅变法立木取金、季布一诺千金、一九八八年汉城奥运会的约翰逊(反例)等事例;“马先驯而后良,人先信而后能求”《淮南子》;“大海是冬季的礼拜堂,背信是地狱的礼拜堂”(雨果),“诚信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等名言……以上材料就属于有说服力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同样,用军事战场、外交斗争、激烈商战中的反间计来说明“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信也不为过”也是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
“信陵君正因为诚信,而得到侯生与朱亥”“刘皇叔正因为诚信,打动了诸葛孔明,三分天下,成就霸业”“雷锋、李素丽、孔繁森以他们的诚信为社会做着贡献”就显得牵强附会,与中心游离,无法有力证明诚信的意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