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重读《论语》

杨叔子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论语 > 重读《论语》

第二点,“天人合一”:

也许有人会问,“老子讲‘天人合一’,孔子怎么讲了呢?”读一下《论语·子罕》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过去一般这么解释,孔子很少讲利、讲命、讲仁。这不全对!很少讲利是对的,很少讲命勉强可通,很少讲仁就绝对不通了。孔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仁,《论语》109处讲“仁”,除了一处“仁”作“人”讲外,还有108处;有21处讲“命”。除了11处外,10处都是指“天命”的意思,即客观规律。读一下《论语·为政》第四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最后一章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不信鬼神,他这里讲的命、天命,就是客观规律、自然规律,讲的是要了解、要服从客观规律、自然规律。这一来,怎么讲孔子很少讲命,讲仁呢?那么,究竟该怎么解释?在《论语》中,在中国古代书中,“与”不仅有“和、“同”的意义,还有“称赞、歌颂”的意义,所以“与命与仁,应该解释为“称赞命,称赞仁。“命”,“天命”,就是“天道”;“仁,讲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人道”;“与命与仁”,就是主张“天人合一”。

我建议大家读一下柳宗元写的一篇人物专访,叫《种树郭橐驼传》,这是一篇很好很好的文章,中心就是宣扬“天人合一”。他写的郭橐驼是位种树高手,种的树,移植的树,无一不活,而且长得硕茂、早结果、多结果。别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讲了一个“八字方针”:“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就是“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而为;天,就是“自然”,就是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无为”加“自然”,老子讲的“天人合一”,不要违背树木生长的规律来种树,方能致使树木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文中进一步引伸,又讲了另一个办坏事的“八字方针”,“好烦其令,而卒以祸”,尖锐批评当官的人,“烦”就是“频繁干扰”,就是反“无为”,“令”就是“主观主义,瞎指挥”,就是反“自然”;合起来,就是反“天人合一”,结果就是招来灾祸,涂炭生灵了。柳宗元不愧为一个改革家、孔老之道的弘扬者。

二、要抓住重点地读

学习不仅要把握整体,而且要抓住重点,而且两者相互依存,无彼即无此,不可分割。讲3个重点:

第一点,“仁”:

前面讲了: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论语·里仁》中最清楚,孔子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得十分准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就是“仁”。忠,就是中心,把心放在当中,就是孔子明确地告诉子贡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恕,就是如心,将心比心,就是孔子明确地告诉仲弓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忠是从正面讲的,恕是从反而讲的。其实,《论语·颜渊》有章也是讲这点,“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人之美是忠,不成人之恶是恕;而小人是不忠不恕。在《论语》中,或强调忠,或强调恕,都是一个意思。《论语·卫灵公》有一章:子贡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主忠信”出现了5次,分别在第一、八、九、十二、十五篇中,真不少!第八篇《泰伯》中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讲得也十分明确了。可以说,“仁”充满了《论语》。

在这里应该特别讲一件事,前几年有人说,不少人一再引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上有人讲过:“人类要生存下云,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智慧。”这件事子虚乌有,毫无根据,以讹传讹,自我标榜。但是,有位退休老工程师、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者胡祖尧更是查出了,在1988年《堪培拉时报》登了这件事,消息是帕特里克·曼汉姆从巴黎发出的。正如本文开始所讲,讲这话是位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斯,他是197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我认为这个讲话是有道理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如此高度,而且还在高速发展,完全可以左右人类社会与命运,乃至毁灭人类。人类所最需要的是“关爱人”,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即“仁,即所谓“孔子智慧”。你看:仁兄,仁弟,仁人,仁爱,仁义,仁政,仁君,仁义之师,仁风……,多得是!应该说,孔子智慧是一个抽象,即东方文化核心的抽象,正确处理人与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更一般地讲,世界的一切,就是“关系”,就是“处理关系”。我们所努力的,就是尽可能正确地去认识关系,把握关系,处理关系;人类社会也逃不出这个“关系”。“关系”和谐,方能存在与发展;“关系”不和谐,必导致灾害,甚至必遭到毁灭。

第二点,度:

“度”,太重要了!“中庸”就是讲“度”。《论语·先进》讲的对:“过犹不及。”过头,不及,都不好。朱熹解释说: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永远不改变。《论语·泰伯》中,孔子就讲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已乎!”我认为这确实很对,什么事都是讲究“适度”,“适可而止。”列宁讲过,真理多一步就是谬误。中国自古以来,就认识到“度”的重要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论语·尧曰》中也讲了“允执其中”。恰当地把握事情之“中”,“中”就是“度”,这就是关键所在。黄金分割,0.618就是一个“中”、“度”,按0.618;0.328来分割、来分配线段,看起来就最美。其实,还有不少事情,也得按这个比例办。大家都知道,老子最讲究“度”,“物极必反”,要知足,知止,不盈,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一书充分表达了这一辩证思想。

中庸,决不是搞折中主义,搞和稀泥,搞无原则;中庸,决不是懦弱,缺会勇敢,不敢进取。事情总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问题就在于把握度,不要转化成坏的一方面。如何把握“度”?在《论语》表现为“礼”,“礼”是度量的标准;不达到不行,过头也不行。“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更大的是“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而言,非礼勿动。”我们现在已习惯讲一句话:“要有礼貌。”

还有一件事,很值得一提。《光明日报》1999年1月27日有个报导,“中国传统文化对计算机技术的一大贡献──访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唐稚松院士”。唐稚松院士创造性地主持开发了计算机软件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