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名彩
第十一单元:清清的水
瀑布
教学目标:
1、认字10个,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瀑布的特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观看教学VCD理解课文内容。
2、在朗读中体会瀑布的美。
情感与态度:感受瀑布的秀丽景色,体会大自然赋予的神奇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课件。师出示介绍瀑布的多媒体课件。生观看并谈感受。师问:在叶圣陶爷爷的眼中,瀑布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新课
(一)自学
读通诗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它。
(二)交流
1、汇报识字结果及方法。
2、谁来读?指名读、正音。
(三)感悟
借助媒体,步入诗境。
1、生边轻读课文边想象:这首诗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景象?―――海浪、松林、青山、白银、珍珠屏、烟、雾、尘。
2、再次观看瀑布课件,说明哪些景物是画面上没有的?
3、读诗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觉的好吗?
此问题开放性较强,要求思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可以组织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互相交流看法观点,从而体会 到这们的句子以党见的事物作比,可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亲眼看到瀑布的景象一般。
4、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一道白银”指的是什么?“如烟、如雾、如尘”形容什么?作者把瀑布比做什么?还比做什么?作者听到瀑布的声音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或通过作课后练习来达到相同目的。
5、师引导:假如此刻你就像课文插图中的小朋友一样,正站在瀑布的脚下,你会发出一句什么的样感叹?
(四)画诗
读诗作画,加深理解。
1、请学生再读诗句,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发挥想象,以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2、引导评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品评画中内容是否形象、生动。
(五)诵读
配乐朗读,升华诗情。
1、师引导:面对如此壮观的瀑布,有的同学陶醉了,有的同学震惊了,有的同学对叶圣陶能写出如此生动优美的诗句表示由衷的敬佩,那么同学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呢?生诵读,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全班参与讨论每一句的读法,师随机点拨。
3、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这首描写瀑布的诗吗?再来读一读,说出喜爱之情,最好能够熟读成诵。
(二)运用
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师再次出示瀑布的画面,去掉声音,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和这节课积累的语言为画面解说。此环节也可改为由一生当导游,其余几人当游客,边听导游对此景点的介绍边提问题,以达到对本篇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注意无论是当主持人和当导游都要用到本篇课文中的语言。
(三)写字
“瀑”字下面不是“水”而是“水”,五笔写成。
“丈”字的第三笔是弯捺,应先练一练这个字的笔画再写。
(四)练习
1、把句子补充完整,读一读。
瀑布的声音像( )。
( )好像一座珍珠的屏。
风儿吹来,水面好像( ),起了好多好多波纹。
2、情境造句。
深蓝的夜空,无数颗星星闪烁着光芒。小明抬头看着,思维又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如果此刻你是小明,能用“好像”和“如”各说一句话吗?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以水为主的风景名胜不胜枚举,每一处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处都有自己的性格,与其相关的诗歌、故事也层出不穷,它们都借助水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你想读一读吗?
二、新课
(一)自学
师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童话《美丽的水花》及课后练习G,请同学们自学。
(二)交流
拓展知识,巩固识字,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在学习小组中汇报。
包括:交流识字方法。感情朗读。谈自己的感受。
2、选三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三篇短文,师随机点拨:
课后练习G的四句话中“澈”字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短音;“潺”字读“chan”,指水流声音;“咆哮”不能读成“paoxiao”。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指的是春天繁华的景物。老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步在岸边,望着朋友乘坐的帆船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天际,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学生自学后朗读背诵。
《美丽的水花》中,“青”“清”二字的比较是重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字形上区分字义,并通过扩词、造句等方式加深记忆。
(三)互动
了解家乡的水,热爱家乡的水。
1、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家乡水的资料,并绘制表格,集中展示。
评选家乡最美的水。“美”可指水的味道、水面的景色、水周围的景色,也可以指水的重要性。
2、说几句话来形容家乡最美的水。
3、为最美的水起名字。
如果原来已有名字,可再起一个或几个。但不是什么名字都行,不计好坏优劣,应符合当地水的特点,并给人以新、美的感觉。
本课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背诵瀑布。
3、写一写。
瀑布的声音像—————,又像———,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像—————————。
——————像——————
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知道毛主席关心乡亲们的吃水问题,为乡亲们挖了一口井。乡亲们为了不忘毛主席的恩情,在井前立了石碑。要激发学生热爱领袖的真挚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立石碑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1、揭题
2、齐读
3、这句话从哪儿得来的呢?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小组合作,组长组织学习生字和检查小组成员掌握的情况。
3、汇报:
①(出示卡片)派代表读,正音,说说记住字形的方法。
②指名读,给生字找找朋友。
4、说说这句话是怎么得来的?
三、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段,简介当时毛主席是在农村生活,指挥八路军作战的。
2、自由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①汇报,师板书:挖井的原因
②出示句子: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体会毛主席事事为百姓着想、和乡亲们同甘共苦、齐心协力的崇高思想。
3、齐读第三段,理解最后一句话。
4、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忘 想 念”
1、观察字宝宝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范写“忘、想、念”三个心字底的字,讲解要领
3、学生尝试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巩固字词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理解意思。
2、出示卡片,开火车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井 乡 面”
1、重点知道“面”
师写,生观察笔顺
2、学生尝试写,师巡视指导
三、、延伸
1、收集更多的关于毛主席的故事
2、开展讲故事比赛
语文天地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语文天地包括替换、扩词、学习比喻句、学写启事、说话、阅读、金钥匙等内容。
词语替换,让学生用另一个词语替换三句子中加点的词“阵阵的、吆喝、一忽儿”。
扩词,让学生用“桥”扩词,扩充知识“那些种类的桥”。
补充句子,学习文中的比喻句,进行补充练习。
读一读,这四句话,要求学生独立识字,检查识字的情况,以求做到师生心中有数。
学习写启事,让学生了解启事的用途、形式及如何写启事。
说一说家乡的水,包括三方面内容:⒈评选家乡最美的水;⒉用一句话来形容家乡最美的水;⒊为最美的水起名字。
阅读,自读《美丽的水花》,这是一篇内容浅显,有趣的童话。
读一读,背一背,是背诵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金钥匙,指导学生如何找重点句,并学习抄写下来。
教学建议:
词语替换一词中,“吆喝”和“一忽儿”可以用同义词替换,换完后应比较一下用哪个词好,“阵阵的”不适合用同义词替换,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描写风,如:“清风、秋风”。
用“桥”扩词,题目限定“哪些种类的桥”,是扩充知识的练习,而不是用“桥”组成词语,要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补充句子,第一句应填两个完整的小句,不能写成“叠叠的浪,阵阵的风”,因为它们还能表现瀑布的声音,非得“动”才能出声。第二句应填“瀑布的全身”。如果学生填得不完整,可以让他们读一读自己填得句子,和课外中的比较一下,意思有没有不同,填完后,要反复朗读这三个句子,体会它们的意思。这项练习可结合课文《瀑布》进行教学。
检查识字情况,可先让学生独立识字,通过检查朗读了解认字的情况,也能听出是否大概理解了生字的意思。还要听写句子,来检查“想一想”的效果。可采取老师检查组长,组长检查组员的形式进
行。对于检查的情况要认真记录,完全能独立识字的同学,可以往下续写,写自己知道的其他的水。 学写启事,教师不要仅把写启事看做本单元的一项活动,而应当想办法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实用的交流手段。课堂中学习如何写启事后,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最先写的启事,在班上宣读,表扬学了就用的学生。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启事,用启事。
说说家乡的水,包括三方面内容:⒈评选家乡最美的水,“美”可以指水的味道,水面的景色,水周围的景色,也可以指水的重要性。⒉用一句话来形容家乡最美的水。一句话是最低限度,可以说两句、三句或一段话。⒊为最美的水起名字。可以全班讨论,达成共识。这三项活动是依次进行的。
自读《美丽的水花》,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有趣,插图生动,可以交给学生自学,老师要关注那些还不敢独立识字的同学,教学中可以在全班比较“青”“清”二字,从字形、字义、组词等方面进行。
背诵古诗,这首诗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朗读背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站在岸边,望着朋友乘坐的帆船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边际,那是多么深的情谊。
金钥匙,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重点句子,再学习抄写的方法。在练习抄写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互相检查,一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