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朝阳中学 陈怡 张丽芬 吴国旺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 第四单元(学会读书十:知人论世读经典)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

六篇文言文,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宗旨是共同的,即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首先,各篇应该逐字逐句的读懂,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知能力,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最后,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以下是重点实词、重要句式整理: 

篇名
重要字词
重要句式
曹刿论战
师 伐 间 鄙 安 败绩、牺牲 加 孚 福狱 可以 一鼓作气再 盈
1、“所”字结构(衣食所安)
2、宾语前置句(何以战)
3、省略句(可以一战)
4、“……也”式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修 服 窥 旦日 明日 急 面刺 谤美 私 蔽 门庭若市 时时
1、“……也”式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者……也”式判断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状语后置句(皆以美于徐公)
《孟子》二章
得兼 舍生取义 甚于 是故 恶 豆   蹴 羹 何加 穷乏 本心 畎亩 举 苦、劳、饿、体肤 空乏 所以 动心忍性 法家拂士
1、 “所”字结构(所欲)
2、 “……也”式判断句(鱼,我所与望也)
3、 状语后置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愚公移山
仞 且 惩 迂 室 毕力 杂然 曾 诸 尾 毛 彻 穷匮 亡 
1、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2、 固定结构句(如太行、王屋何)
出师表
秋 疲敝 盖 恢弘 妄自菲薄 引喻失意 作奸犯科 是以 简拔 裨补缺漏 性行淑均 晓畅 卑鄙 猥自妄屈 感激驱驰 夙夜 察纳雅言
1、 状语后置句(试用于昔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俄顷 漠漠 丧乱 广厦 寒士 突兀
 

 

课时安排:《曹刿论战》2课时,《邹忌讽齐王纳谏》2课时,《<孟子>.二章》2课时,《愚公移山》2课时,《出师表》3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课时,《综合实践与探究》4课时(含作文),《诵读欣赏》1课时,名著阅读4课时。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能对照注释,通过查阅工具书,通译全文,掌握重要词句。

2、能说出曹刿的战略思想

3、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4、能阐述文章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不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同学们可以举出

多少这样的闪烁着智慧的战例?

举例: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受到毛泽东同志盛赞的战例——长勺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

二、初读课文,准确翻译课文。

1、朗读课文。

由同学自荐分别扮演曹刿和鲁庄公,有条件的话可以就文中某一段即兴表演课

本剧。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2、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此段时间应充裕,其间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难问题,对于一些重点字词应及时板书,在下一环节时重点强调。)

3、全班交流、释疑

(特别要注意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本环节结束时可以尝试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

4、趁热打铁,背诵课文

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背出课文第一段。(时间允许,可以当场默写,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效率高,以此激发学生诵读优秀古诗文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文中语句填空

1、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

2、曹刿认为战场上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

3、曹刿认为战场上发动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之时

(三处分别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结合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等,说说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

(分析人物,要紧密联系课文,可引导学生想象,曹刿在说此话,行动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无反对之声?让学生深入课文情景,细细品味人物语言、动作,从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

曹刿:

1、关心国事,为君分忧——齐国恃强凌弱,发动战争,鲁国虽无充分准备却决定迎战,形势危急,“曹刿请见”

2、有自信心——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对备战条件认识充分——鲁国凭借什么条件抵抗强齐的入侵?庄公三次回答,前两

次都被曹刿否决掉了,因为直到这时,鲁庄公都是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和神灵上 ,直到他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才加以肯定,这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这个观点对于古人来讲,无疑是进步的,是高明的。

4、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交战时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

鲁庄公:

1、对备战条件认识不充分——一度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护上。

2、不懂战术,急躁冒进——战斗初始,齐师一鼓,即“将鼓之”,齐军刚败,即“将

驰之”。

3、能认识自身不足,善于听取他人意见——通过曹刿对备战条件的分析,不仅接受了

曹刿从战的请求,而且让他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战胜后虚心向曹刿请教战略战术的采用原因。

二、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曹刿论战”?

(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样才能探讨文章如此布局的原因。)

明确:本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杰出政治、军事才能,所以紧扣“论战”,纤细刻画曹刿言论(战前分析备战条件,战后分析获胜原因),而双方交战则写得言简意赅,这样安排,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所以文章的题目叫“曹刿论战”。

设计/陈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说出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以敢于进谏和雄辩著称的谋士,他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

为齐国的称霸立下了赫赫功劳。他就是邹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邹忌,一起去感受一下他雄辩的智慧。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2、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三、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三、第四题)

2、全班交流、释疑

3、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谋士邹忌雄辩的口才,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邹忌是

怎样一步步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二、小组讨论:邹忌为什么要向齐威王进谏?他是怎样讽齐威王纳谏的?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此环节学生分小组讨论,时间要充裕,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针对不同小组适当进行点拨)

第一问:在未见徐公时,妻、妾、客都肯定邹忌比徐公美,但重视客观、实际的邹忌见到徐公“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之后,对这个现象“暮寝而思之”,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妻、妾、客相同的回答中找到了不同的原因,这个不同的原因正是由人与人的不同关系而决定。生活的经验给了邹忌极大的启迪,由此联想到齐威王必然受到更多的蒙蔽,作为助君治国的谋士,必须进谏。

第二问:邹忌没有对齐威王进行直接的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自己受蒙蔽的事来讽谏齐威王,运用委婉的说法,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邹忌最后点出“王之蔽甚矣”,这是以他自己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而的出的结论,犹如当头棒喝,使齐威王猛醒,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问:齐威王虚心纳谏,敢于除弊,内政修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设计/陈怡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学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鱼我所欲也

一、导入:

在我国,不少仁人志士奉“舍生取义”为行为准则,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为人称道。那么,“舍生取义”这个观点是谁最先提出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翻译课文

1、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几句话,让学生上台演示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仿照黑板上四句话的翻译,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句与句的区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这四句话与前四句话一一对应,句式大体相同,因此对于黑板上的话应当详细讲解,并把以后四句作为翻译的实际操作、训练。)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余下内容。

(着重掌握文中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及多义字。)

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层层展开论述的?

(这是全文的难点,学生讨论可能会无章可循,因此此环节建议教师采用讲授教学。)

明确: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先进行因果论证,由因

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就不避开它。然后进行假设推理,从犯面进行论证。通过比喻和推理,证明了“义”的存在。接着,再举行路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证明,最后以对比方式从反面加以证明,从而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设计/陈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更是千古名句,振聋发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诵读课文,翻译全文

(文中许多语句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名言警句,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讲课前先行背诵。)

1、全班齐背课文。

2、默写课文指定段落,(推荐文章第二段)比一比,看谁默写的准确率最高。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认真翻译课文。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适当点拨,但要求学生能逐字逐句读懂原文,并能用现代汉

语准确翻译课文。)

4、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

5、自由诵读课文,归纳文章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理清课文层次,说说文章是如何曾曾推理展开论证的。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此环节可放开让学生讨论,特别是理清层次环节,完全可以有学

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答案。)

第一层(§1—§2):阐述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第二层(§3):正反论证困境造就人才的原因。

第三层(§4):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练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列举大量事实,层层推理的基础上,在结尾概括出来,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章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样写,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同时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充分利用文本材料,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设计/陈怡

十六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播放MTV《愚公移山》

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同学们听后,一定被愚公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给打动了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  )  汝(  )  魁父(  )  荷担(  )  箕畚(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陇断(  )

三、诵读课文

1、学生听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生齐读。

四、疏通课文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解决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