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春天,改正了我的“1957年问题”,我回了城。但是,年年暮春时节,我都回乡长住。仍然是青黄不接春三月,1980年不见亏粮了,1981年饭桌上是大米白面了,1982年更有酒肉了。
或许,物以稀为贵,榆钱饭由于极其难得,将进入北京的几大饭店,成为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
1. 合作讨论:比较两篇文章在结构、感情、语言、对苦与乐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
2. 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学习、交流、评价。
3. 组织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我送作者心里话
学生就学习本文的体会给作者写一段话,要求:感受真实,感情真挚,语言通顺。
但叙述角度得换成观众,陈述对象为作者,以“我今天了解了您的《柳叶儿》这篇文章,感受到……(或了解了……)”的形式说说写写。
课后学习
积累写柳的诗句,增强知识储备。
附: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闳《寒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能识记文言文中常用古汉语字、词、句的解释,体会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2.通过分析《黄纱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中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两小儿辩日》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关于太阳的大小以及它和我们地球间的距离,我们来听听两个小孩和孔子的看法。
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为”“知”的读音),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2.导入语:大家读得很认真,下面请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组织学生以同桌相互合作形式各自朗读课文给对方听,让对方给自己当老师指出需改进的地方。
3.过渡语:我们现在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2~3名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组织全班学生就字音、停顿、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师生互相答疑,弄清字、词、句的意思
导入语:刚才同学们很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字、词、句的意思方面互相质疑,解答,把有困难的字、词、句做上标记,等会儿问其他小组的同学,问老师。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答疑难问题。
加点字的意思提示:
1.孔子东游 (游:游历,与游览的意思比较接近。)
2.问其故 (其:他们。)
3.则如盘盂 (盂:盛饮食的器皿。)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 (为:是。)
5.及其日中则如探汤 (日中:中午时太阳似在天空中央,所以说“日中”。)
引发争论,把握课文的寓意
导入语:文章结尾:孔子无法判定谁的说法正确,因而遭到两个小孩的嘲笑。那么究竟谁的说法正确呢?文章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参考提示:
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两个小孩的说法都不全面。日出时,背景是远山、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而温度高。两小儿一个根据视觉来判断,另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说法貌似有理,但都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因而都是片面的观点。“孔子不能决”,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因为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还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
道理:①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②孔子是一个智慧极高的人,知名度极高的人,但还是会遇到解答不了的难题,甚至被他人笑话,这一点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学无止境,我们要勇于探索。
课后学习
背诵这篇课文。
《黄纱巾》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
板书课题和作者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 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下列音、词、义。
投影显示生字词:
呆呆(dāidāi):脸上的表情死板、发愣。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绝妙:极美妙,极巧妙。
愣(lèng):失神,呆。
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2. 过渡语: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
指明两名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
明确情节特点:这篇微型作品充分地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个连续的特写镜头的组接便构成了它的情节。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一定要说情节的话,它也仅仅是表现了“女孩”和“中年人”的心理过程而已。
3.指导语 :文章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找出文中两个人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两人不同的心理过程。
提示: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句子,并谈谈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过程。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评价。
明确:通过刚才的查找、交流,我们发现:阅读这篇作品,更多地需要读出它文字后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两个人之间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而只是写出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连续性的镜头和画面,至于两个人之间因这条黄纱巾而引起的心理波澜,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理解来加以想象。
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
指导语:从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我们来分析作品的主旨。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永不出售“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拓展迁移
导入语:给你几个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请你设计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等描写来表现。
(词语:勇敢 坚强 害羞)
学生练习、交流、评价。
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谈自己学了两课的体会和收获。
(提示:可以从怎样做个有知识、懂科学、受大家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各抒己见。)
附:《两小儿辩日》课文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菜饭的盘子、钵盂(那么大),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写 作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写作目标
写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能用一根线索贯穿文中的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第一课时
●○写作指导
导入
同学们见过珍珠项链吗 ?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是靠什么贯穿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身上的衣服又是靠什么连缀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我们写记叙文也是这样。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这些材料靠什么把它组织起来?靠的也是线索。写记叙文离不开线索。如果记叙文中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学习知识短文
学习知识短文《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明确线索在记叙性文章中的重要性,了解设置线索的几种方法和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交流
回顾这学期学过的课文,说说哪些文章的线索是最清楚的?分别是什么?
(如《柳叶儿》、《社戏》等,进行分析讨论,加深领会。)
练习题目提示
课文所给定的前两个题目学生任选一题。
第一题:本题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中选择一件事或一个人来写。取材的范围很广,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可以写。要做到条理清楚,文脉贯通,就要确定好线索。线索的确定不是凭空而来的,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些都必须在动笔之前深思熟虑。
第二题:要求学生运用几件事来表达一个中心。几件事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有一根贯串线索。这根线索就是自己和小伙伴彼此的了解不断加深,两人的友谊在逐渐加强,要以这根线索将全文的内容组织在一起。这篇作文所写的内容是对以往美好生活的回忆,字里行间应充满真情实感。
学生按要求写作
要求:1.先明确自己的文章线索是什么,要表达什么,写在作文前,然后再写文章 。
2.用一根线索贯穿文中的材料。 3.自拟题目,文章生动,中心明确。
口语交际
劝告
●○任务分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部分要求学生学会“劝告”。劝告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一种口语交际形式,是一种由心理置换到心理相容的说服过程。劝告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方能达到明辨是非、告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劝告时,双方应是处在平等的地位,决不可以以势压人,以理压人,要心理相容,让对方口服心服。
●○活动目的
了解什么是劝告并学会劝告
●○活动设计
① 首先自渎短文《劝告》,了解什么是劝告,掌握劝告的技巧。
② 创设情境,让学生来表演,学会劝告。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
楚庄王想攻打陈国,使人去探听陈国的情况。使者回来说:“陈国不能攻打啊!”楚庄王说;“为什么?”使者回答说:“陈国的城郭很高,护城河很深,物资积蓄得很多。”
宁国却认为陈国是可以攻打的。他对楚庄王说:“陈是一个小国,却积蓄很多,说明赋税多剥削重,那么人民肯定怨恨在上位的了!城郭很高,护城河很深,那么人民肯定筋疲力尽了!起兵攻打它,陈国是可以轻易到手的。”
楚庄王听从了这番劝告,于是攻占了陈国。
教师小结:宁国运用归谬推理,抓住使者的话,从中引申出与现实相矛盾的判断,有力地劝告楚庄王可以攻打陈国。今天,我们就来聊关于“劝告”的话题,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碰到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情境,我们该怎样学着劝告呢?
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并表演
1. 学生用简要的语言创设出需要劝告的事。
2. 小组交流解决,并选择出最棘手的一件事准备全班交流。
3. 小组合作选择他组的一件事,讨论交流解决,准备情境表演。
4. 全班交流、评价。
(明确:老师作为合作者参与者也可加入某组讨论,并也可提出自己棘手的难以解决的事。)
参考问题:
1.王华和李明是同桌,一次,两人为了桌子的“三八线”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作为同学的你,该如何劝告两人和好呢?
2.小丽参加了班上组织的“一帮一”活动,每天帮同学小萍补一小时英语。小丽母亲得知这件事后,坚决反对,理由是这样会影响小丽的成绩。如果你是班长,你会怎样去劝告她母亲呢?
3.李大爷是幸福花园1幢102室的居民,平时好清静且入睡时间较早;楼上的小丁是位开朗好热闹的小伙子,平时总有许多朋友来他家串门,有时会玩到很晚。为此,楼上楼下没少交涉过。有一天,矛盾达到了“白热化”。此时,作为本幢居民的你,会怎样去劝告双方呢?
●○活动小结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为主体的共同体验,引起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真正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劝告,以及劝告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