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第二单元 童年趣事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 第二单元 童年趣事教案

单元分析与提示

●○单元概述

童年是金色的,是美好的,是难忘的;而童年的生活和感受,则是铭刻在我们心中的宝藏,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是心灵中最温柔的港湾。让我们走进本单元的四篇作品,追随作者的思绪,去了解他们多彩的童年生活,去体会他们童年的酸甜苦辣,我想,走出作品,你一定会思绪飞扬,那童年的一点一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教学目标

① 能了解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酸甜苦辣。

② 能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功名。

③ 能学习、品读散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

④ 学会写人记事要线索清楚。

⑤ 要学会在说话中抓住对方的心理特点,用婉转的话语打动对方。

●○教学设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 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月迹》是一篇充满了童心与童趣的散文。整个构思都是从孩子的灵心慧眼去发现月迹,感受月迹的角度,以孩童盼月,寻月,问月和关于月的联想、想象为线索来建构文本的。在跌落反转的过程展示中,写出孩子的一种由期待--惊喜--惬意--满意,到紧张--遗憾--失望的心理历程真切的心理历程。作者先从平静处起笔,很快推进到情绪高扬处--中秋节的夜晚,早早地就坐在院子里盼月亮。月亮进来了,特别惊喜,“都屏气不敢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从痴情的期待,到专注的神态,凸现出孩子们沉浸于美妙的月色之中的那种纯真与童趣,从而写出孩童对月、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三颗枸杞豆》是一则运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我”童年时候怎样受三颗枸杞豆的启示,从而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转而勤奋好学的故事。课文的前半部分对小山沟、小树林、阳光、蝴蝶、太阳等自然环境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尤其是捉金巴牛、追大花蝴蝶的动作描写更是富有感染力,都很符合儿童的心态,充满了童趣。在行文语言上,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特别是用三幅画来比喻三叔失败了的三个理想,用三个“○”来比喻三叔的一事无成,给人以启迪、教育。当然,“我”以后成为植物学家与小时候的“乐园”和爱好是有着潜在的联系的。文章生动而又富有启迪。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文章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了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在组织上,按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材料分成几个方面,再加上小标题,文章就条理清楚,眉目分明。当然,最富有童趣的,莫过于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如写“男子汉”吃青菜:“他不愿死,似乎是深感活的乐趣的。”写“他”买橘子:“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等等,使人忍俊不禁。品读文章,你会发现,童年竟是那么的可爱。

《柳叶儿》也是一篇写童年趣事的叙事散文。但通读全文后,我们可以体会出一种浓浓的苦中带涩的感情基调。在那样的童年时代,在那样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这些本来都是极苦的事,可正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童年的“我”仍然是感到了无穷的乐趣。细心的你品读后会发现,这“乐”中的滋味又是多么苦涩啊!

五篇讲读课文,教师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段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精读、略读篇目。学习本单元,应该重视朗读,在朗读中品味、学习散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从而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诵读欣赏安排了一篇短小文言文和一篇微型小说。对这篇文言文的教学,可让学生多读,在读的基础上弄清全文大意,进而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这则故事可以引申出什么道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微型小说的教学,先引导其认识什么是微型小说,进而品读文章,努力去发掘文章的内涵和寓意。

本单元写作,要求理清写人记事的线索,扩展课外阅读,写出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它能将精彩的材料组织起来成为华丽的美文。教学中,可从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记叙线索有几种入手,让学生明确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放飞想象,写出叙事清晰、真情实感的文章。

本单元“口语交际”部分要求学生学会“劝告”。“劝告”是人际交往中一种由心理置换到心理相容的说服过程。“口语交际”活动课上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注意劝告的对象和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表达技巧和方法的热情中激发起与人友好交流的信心。切实地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所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两课时)

《月迹》 (一课时)

《三颗枸杞豆》 (一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 (一课时)

《柳叶儿》 (一课时)

《诵读欣赏》 (两课时)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两课时)

口语交际《劝告》 (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任务分析

学习本文,最终应让学生明白作者用词的精妙以及鲁迅先生愿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精读写百草园的景色及捕鸟过程的段落,了解文章运用比照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因此,本文教学应分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部分逐个学习,最后进行对比归纳出本文主题。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文章精彩语段,揣摩本文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②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学习的比照,明白作者愿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教学重点

①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时形象、准确,抓住特点的写法。

②能够正确评价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课前学习

①搜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了解《朝花夕拾》集子的主要内容。

②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把握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习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

童年如歌如画,它象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在你的乐园中总有一些事情让你至今都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乐园,他的乐园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呢?

认识作者

本文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鲁迅,1881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的新台门周家,原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2岁到17岁在三味书屋读私塾。18岁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改名为周树人。1902年,被派往日本留学,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时,从幻灯片中看到一中国人被日本军抓住枪杀,而围观的中国人却无动于衷,他受到强烈震动,决定弃医从文,改变中国人的精神,以拯救中国。1909年回国,先在杭州,后回到绍兴任教。1912年被邀请到教育部任职,随教育部北迁,来到北京。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以笔为武器,向旧制度、旧传统、旧文化、旧道德进行了坚韧不拔的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6年鲁迅先生由北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在厦大写下了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最初

发表在《莽原》期刊上,后编入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晨的花,到傍晚才拾起来,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了中年才写成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鲁迅童年时代由家庭到私塾这段生活往事,是以空间和时间的变换来进行记叙的。

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合上书回想课文内容: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你喜欢哪个地方?

研讨赏析

(一)、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明确: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二)、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根一带、捕鸟)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师可提供一些帮助。

1、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2、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春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3、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4、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的?

5、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明确:1、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2、“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是春季的景色;“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是夏季的景色;“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带小球的覆盆子”是秋季的景物。

3、状貌:石井栏、皂荚树、黄蜂、叫天子、斑蝥、何首乌、木莲

声音:鸣蝉、油蛉、蟋蟀

色彩:菜畦、桑椹

味道:覆盆子

4、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级词语引出了十四种景物。前两个“不必说”是略写百草园内景物的概貌,“单是……就有……”则是较详细地写百草园内的某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5、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百草园的确是儿童的乐园。

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既写出鸟儿的轻灵,又写出了孩子的羡慕之意;“低唱”“弹琴”则写出了我对虫声的欣赏;斑蝥在儿童心里简直是一个奇妙的玩具,字里行间渗透了我好奇逗乐的心里;写覆盆子的形、色、味,都透露出一股喜爱之情。

(三)、找出捕鸟过程中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1、先请学生上台演示捕鸟过程,其他学生观看表演,准备点评。

2、看完表演后讨论其作用。

明确:雪地捕鸟,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课堂小结

正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我渐渐长大了,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感受。

课后学习

雪地捕鸟的过程,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来描述,准确、生动,请你模仿写一段话,或叙述游戏的过程,或描述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描写,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设计

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在百草园里有趣的生活经历。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自然过渡

齐读第9段,思考:①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②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③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②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应该到学堂里学知识了。 无可奈何的心情。 ③依恋的感情。

再现情境

要求:①、模拟师生读书场面,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

②、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各的有兴趣的事。

点拨:1、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为什么要读呢?

2、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3、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吗,为什么?

明确:1、朗读是私塾教育主要的学习方法,作者在这里用直接引用法再现了师生当年的读书情景,同时也表现了封建教育内容的陈腐、艰深,脱离儿童的实际。

2、两个“不常用”,溜到花园去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能“太多,太久”,“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这些都说明在当时的封建教育制度下,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他对学生是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先生“极方正,质朴,博学”,“渊博”,鲁迅对他一直都非常尊敬,他否定的是封建教育制度,而不是自己的老师。

3、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探访主题

学生回顾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片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课后学习

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断,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请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段你的学校生活。

月 迹

●○任务分析

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搜集贾平凹的资料,以及与月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1月出于东山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

明确: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精读课文,答记者问

1、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将每人提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可不全部解决)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3、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予以解答。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6、这篇文章的语言和您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1、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们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2、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这个心理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心;最后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来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更表明孩童们之间本没有任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

4、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是她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不由得见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5、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这一切,都使得文章有一新之感,不落窠臼。

6、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在孩童们那里,月亮运行“是长了腿的”;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议论月亮时,“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直接把月亮与好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

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但叙述角度得换成观众,陈述对象为贾平凹,以“我今天了解了你的《月迹》一文,感受到……”的形式说说写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