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内容: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写作特点:①线索清晰 ②富于童趣 ③立意丰富而深刻
课后学习
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与事都可以写进去的。
三颗枸杞豆
●○ 任务分析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描写自然环境和刻画人物的精彩语句,以及恰当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体会其生动性和形象性。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示范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看还有哪些语句也具有这些特点,在班上交流。正确把握人物的成长轨迹,引导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勤奋学习。
●○ 教学目标
能主动搜集有关材料并在自渎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能在同学互助之下理解本文的主题。探究描写自然环境和刻画人物的精彩语句,体悟人物的成长轨迹,懂得生命的意义,勤奋学习。
●○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课文,学习本文生动细致描写自然环境的方法和细致传神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 课前准备
① 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谈谈有何感悟。
② 制作幻灯片,内容:A、作者介绍 B、自学课文的几个问题 C、生字词 D、小组合作完成的问题。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组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拓展探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① 回忆往事,总会想起那些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事。自己保存的物品,每一件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对主人公起过鼓舞作用的三颗枸杞豆的故事。
② 介绍作者 A、让学生进行介绍。 B、明确:(出示幻灯片1)程海,陕西省咸阳市研究室副研究员。发表诗歌、小说 多篇。其中《三颗枸杞豆》《漆彩》等小说获《小说林》优秀作品奖及延河第一届文学奖。1989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我的夏娃》并获“双五”文学奖。 自主学习
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渎课文(朗读、默读……),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① 划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划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②三叔先后给“我”留下过哪些谜语?后来为什么“我”一下子就猜到了?“我”悟出了什么道理?
③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举例说明。
④ 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并说出其表达效果。
合作学习
① 以小组为单位相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 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举例说明并说出其表达效果。
反馈交流
① 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蹑手蹑脚(niè) 蚱蜢(zhà měng) 一绺(liǔ ) 半晌(shǎng) 鲜为人知(xiǎn) 腻味(nì) 颓唐(tuí) 殷红(yān) 口头禅(chán) 喃喃(nán nan)
② 三叔先后给“我”留下过哪些谜语?后来为什么“我”一下子就猜到了?“我”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三叔先后给我留下过5个谜语。3幅画儿: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画儿下面的三个圆圆的“0”的深刻含义,了解了三叔虚度的一生,领悟到他无穷的悔恨和对我的期望。
我悟出了:要以三叔虚度一生的教训为鉴,以现在为起点,抓紧时间,勤奋学习。
③ 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那人慢慢地站起来,手里拄着一根桦木削成的棍子,微风吹着他颤颤摇摇的身体,似乎一根根筋骨都能从衣服外面数出来。那两只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嘴唇发紫,像成熟的桑葚。(突出三叔瘦弱有病。)
动作描写:他仿佛没有看见我,慢慢地抬起右吡,将手向阳光里伸去,手指上,捏着一朵也豆角花,仔仔细细地望,好象在望一个紫色的灯盏。(表现出一个临死的人对世上一草一木的留恋之情。)
神态描写:说到这里,他的眼睛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上升起两朵红晕。我把这种花叶拿过来一数,果然一点不差。(描写了三叔观察后有所发现的兴奋。)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略)
④ 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明确:拟人、引用、比喻、设问、反语、对比、排比等。
⑤ 重点研讨“这时,太阳快要西沉。……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这一部分。
学生精读着一段文字,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理解,强调下列问题。出示幻灯片4)
① 本部分刻画人物时采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② 把太阳说成“红色的车轮”有什么含义?
③ “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你“想到”过要捉住太阳吗?
④ 为什么说把太阳捉到手,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② 前进的车辆,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把太阳比喻为“红色的车轮”,含有时间总是在不断流逝的意思。“红色的”是因为快要下山的太阳是红彤彤的。
③ 这里的太阳,实际是指时间、生命。“捉住太阳”是指捉住时间,捉住生命,也就是抓紧时间学习、工作、生活
④ 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是说生命就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像保尔所说的“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
拓展迁移
阅读下列材料,探讨夸父与三叔的形象。
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渴,欲得饮②。饮于河、渭,河、渭不足③。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④。弃其杖,化为邓林⑤。
[注释]
① 夸父:神话中的巨人,善奔跑,传说是大地之神后土的孙子。父,古代用在男子身上的美称,又写作“甫”。逐走:即赛跑。逐,追,这里指竞争。走,跑。
② 入日:指接近了太阳,赶上了太阳。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夸父在愚谷(太阳落下去的地方)赶上太阳。饮:用作名词,喝的水。下面两个“饮”都是动词,喝。
③ 到黄河和渭水中喝水,黄河和渭水的水不够喝。河:黄河。渭:渭水,黄河最大的支流,在陕西中部。不足:指水不够夸父喝。
④ 到北边去喝大河里的水,还没有赶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大泽:神话中的大河。北、道:都是名词做状语。
⑤ 丢下他的手杖,手杖成了邓林。邓林:即桃林。《山海经·中山经》载,有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探讨。)
明确:夸父是失败的英雄,是在奋斗中失败的。三叔不是英雄,没有经过奋斗就放弃了。
补充资料,写作特点:
① 生动、细致的描写。课文对小山沟、小树林、阳光、蝴蝶、太阳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生动、细致,极富有感染力。追金巴牛、追大花蝴蝶的动作,三叔的外貌、动作、神态都描写得十分细致、传神。
生动的语言。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使文章很有文采,富有感染力,语言生动。如说金巴牛的壳“看起来就像一个金质的盾牌”,说三叔的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还有写野豆角花的花瓣、写太阳等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特别是用三幅画来比喻三叔失败了的三个理想,用三个“○”来比喻三叔的一事无成,不仅生动形象,而且给人以启迪、教育。再如三叔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些紫豆角花,好象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了,太不了解它们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三叔自责和悔恨的心情。
我们家的男子汉
●○ 任务分析
学习这篇文章,最终应让学生明白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刻画人物,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使学生掌握这种写作的方法,同时也要明白这个小男子汉是如何逐步长大成熟的。因此,教学本文应该理清文章思路,抓住精彩语句进行分析。
●○ 教学目标
①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②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文章语言的精彩。
③ 主动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完成情境作文。
●○ 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 课前准备
① 收集作者资料。
② 预习课文,提出自己理解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
③ 请几位同学排演情境作文的情境。
制作幻灯片。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内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本文描写的精妙,完成情境作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① 以从介绍喜爱的小朋友入手
② 以从介绍“男子汉”的特点入手
③ 可以从介绍作者王安忆入手
教你当小老师
介绍作者;王安忆,上海人,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记实与虚构》《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等长篇小说。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1998年并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平凡生活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理解”与“爱”是她的创作宗旨。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
整体感知
本文生动而细腻的描写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本文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成几个片断,并加上小标题,请你快速浏览全文一,分析“我们的男子汉”是怎样长大成熟的。
组织自读、思考、归纳、概括、,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再全班交流。
明确:第一、二个片断表现他作为一个男孩子的性格,爱吃爱玩崇拜大人。
第三个片断表现一个要求独立的男人性格“不让别人搀手,要自己买东西”。
第四个片断表现“男子汉”的刚强,男儿有泪不轻弹。
第五个片断表现“男子汉”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沉着、刚强、成熟。面对不得不做的事,坦然接受,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
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问题,经过讨论、整合、提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提供问题,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
① 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淇淋,甚至不是雪糕。
② 有一次,他很不乖,我教训他,他火了,说:“我叫爸爸打你。”我也火了,说:“你爸爸,你爸爸在哪儿?”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
③ 他忘了他要买什么东西了。我终于忍不住了:“买一包山楂片。”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
① “小心”画出了“男子汉”既想到少林寺去当和尚又舍不得不吃冷饮的心态。为了去少林寺,“他”已经任疼割爱不吃冰淇淋、雪糕了,但连棒冰都不准吃“他”就不能忍受了。“小心”就表现了“他”在问话时的这种希望得到肯定答复的心态和神情。
② 表现了“他”内心的沮丧、空虚和想说又吞吞吐吐不敢说的神态。
③ 表现了“他”失败后沮丧的心情和失望的神态。
教师过渡语,作者为什么能如此生动传神的刻画这一形象,因为作者对“男子汉”的一举一动十分熟悉,细腻的描写来自细致的观察,下现请同学认真的看一段表演,能真正做到细致观察,细腻描写。
情境写作
(学生表演一家三口晚饭桌上的情景)
组织学生边看表演边观察,为下面写作收集素材。
表演结束组织学生写作、交流。
课堂小结
学完了本文,让我们了解了什么叫“男子汉”,希望同学们向文中的小男子孩学习,做一个生活强者,学了本文,我们更要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希望同学们都拥有一支神笔,能做到妙笔生花,写出优秀的作文。
课后学习
阅读王安忆的其他作品《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等。
补充资料,写作特点:
1、按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安排材料。一个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很多,如果不很好地组织材料,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作者在材料分成几个方面,再加上小标题,这就使文章条理清楚,眉目分明。作者在材料的安排上也是动了脑筋的,按现在的顺序安排材料,不仅条理清楚,而且可以使人清楚地看到“男子汉”的性格是怎样逐步显现的。
2、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描写。作者对“男子汉”的一举一动十分熟悉,文章写得很生动。如写“男子汉”吃大拇指,作者说“以至前边的嘴唇都有些翘了起来”,生动地表现了他“吃得十分专心”;写他第一次买东西失败后,“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来表现他的“沮丧”;写他挨打后的笑和流泪,“甚至哈哈大笑起来,很响亮很长久的笑,两颗很大的泪珠便在他光滑饱满的脸颊上滚落下来”,生动地表现了“男子汉”想表现自己不怕挨打而终于又忍不住的情状;写他第一次到托儿所时,是“一声不响,很镇静地四下打量着”,表现了他的坦然以。这些细腻的描写都来自细致的观察。
3、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文章的许多语言十分生动,如写“男子汉”的醉拳是“足以乱真”,“耍起来,眼神都恍惚了”“他”不愿 让人搀他的手:“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这些描写都使人如见其人。许多语言写得风趣、幽默,如写“男子汉”吃青菜:“他不愿死,似乎是深感活的乐趣的。”写他买橘子水:“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等等,使人忍俊不禁。许多话写得很含蓄,如“历史真是螺旋形地上升”是,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值得好好回味。
柳叶儿
●○ 教材简析:
学习这篇课文,最终应达到理解作者苦乐相伴、苦中带涩的特殊感情,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需学习文中生动的语言描写,找出饱含感情的句子。因此,教学本文的起点,要从了解文章内容开始,把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作为学习本文的基础。
●○教学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做到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能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
③能与其它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
●○ 课前学习
认真预习课文,提出五个左右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
●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探究文章内容,进行拓展、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谈作家与我们对柳的不同感受导入。
(或由柳跟人们生活的关系导入。)
朗读课文,挑战播音员 (整体感知)
导入语:让我们人人来争当播音员。请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你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
朗读指导:读文章时,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要求:
1.先小组展示:每人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小组成员听。
2.再推荐展示:请大家推荐本小组的一位成员为全班表演。
3.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播音员的朗读并挑战朗读。
老师组织学生活动。
精读课文,试做一回小记者
1.预习时同学们每人都提出了五个左右的问题,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解答。(可不全部解答)
2. 每大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3. 台下观众就自己的疑难以记者的身份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予以解答。(如遇不会的,可向作为“专家”的老师求助)
问题示例:
1. 第4段中三个“吃光了”和一个“抢”字有什么作用?
2. “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除了写“我”吃柳叶儿包子时的贪婪和吃的数量之多外,还表现了“我”的什么状况?是有意夸张,还是写的真实样子?
3. 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一句中,“我”把太阳称为一个“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是有意想打个比方,还是真的这样看的?为什么?
4. 文中在去抢柳叶儿的路上,有一段生动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5. 文中第10段具体写了上树的情况,当时的感受如何?
6. 文中对柳叶儿的加工过程描写很详细,为什么?
答案参考:
1. 三个“吃光了”和一个“抢”字,既可以想见饥荒的严重,又可见柳叶儿的救命作用。
2. 从文中还可以体会到“我”饥饿、瘦削到何种地步。这是真实的写照,从下文奶奶的担心可以看出。
3. “我”是真的这样看的。这个比喻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太饿了!随时都会想到“吃”,真希望太阳是“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多么好吃啊!
4. 如果没有去抢柳叶儿这个背景,我们会感到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一联想到这是在去抢柳叶儿的路上的环境描写,一种“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就会涌上我们的心头:太早了,万物还都没有醒来,八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儿了……这一段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我”作为孩子的心理:少年不识愁滋味,这里的景物描写对“我”来说一点没有渗进苦涩的味道。
5. “仰头看看”,突出树高;硬地上“冰凉”,足见其早;牙齿都“咯嘣嘣响”,可见其冷;“飕飕”地爬上去,可见其爬树技术之高;肚皮“凉飕飕”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可见滋味并不好受。
6. 是为了说明加工过程的复杂。这是为了把柳叶儿里面“苦涩”的味道去掉。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介绍刘绍棠的《榆钱饭》,并把这篇文章与《柳叶儿》作比较。
榆钱饭
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侯,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家的救命粮。杨牙儿和柳牙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牙,采柳叶,捋榆钱儿。
杨牙儿和柳牙儿先露头。杨牙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作馅,用玉米面掺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柳叶儿不能作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姜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杨牙儿和柳牙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关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叉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钱树下,是个小跟班,眯着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春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顺口,也能哄饱肚皮。这是我童年时代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但是,十年动乱中,久别的榆钱饭又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