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寡人之于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⑴ 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⑵ 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 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⑴ 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⑵ 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⑶ 一词多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在,介词)

王:

然而不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

战喻(让,介词)

无饥矣(凭借,介词)

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孝悌之义(把,介词)

食:

狗彘人(吃,动词)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之:

填然鼓(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宅(“的”,助词。)

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⑷ 词类活用:

填然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⑸ 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