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教学反思

安徽省宣城市宣城中学 陈亮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教学反思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会说话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根本属性,也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最基本条件。但“会说”决不是人的先天本能,事实上,即使有些可以在书面语的林荫道上悠然散步的人,也许会在说的山海前望而结舌;相反,那些跨越了说的关口的人,往往能够在写的大道上健步如飞。写,可以字斟句酌;说,却是刻不容缓。在生活中的口语表达千差万别,甚至判若天渊,即便一样有着良好的主观愿望,有人一句话就把人说笑,而有人一句话却把人说跳。

交际语言关系到一个人的工作、事业、婚姻乃至前途、命运。对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说:“说话可以救命。”这确实古往今来许多人用自己不寻常的经历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仅仅一部《三国演义》这样的例子就不胜枚举。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交际语言的教与学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国家教委提出“素质教育”,而中学生的素质则主要是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要“言”就离不开语言文字。由此,交际语言的重要地位就显出来了。可见,要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就要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而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首当推交际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结合四年的教学,我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抓住教材中典型文章进行交际教学点拨

高中教材中有许多经典名篇体现人物的语言技巧,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其中的语言艺术,一定会获益匪浅。《左传》《战国策》《国语》这些先秦散文中不乏经典名篇。在此举两个例子:

《触龙说赵太后》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故事,左师触龙凭借他优秀的口才,成功地说服了赵太后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去作人质,请齐兵出战。

触龙是在国家危难,大臣词穷的情况下出场的,他没有先和太后说长安君的事,而是与她话话家长,以平息赵太后的怒气。当“太后之色少解”之时,触龙抓住时机,把话题引到父母爱子的问题上,并进一步提出“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告诉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道理。

当说到长安君时,触龙并没有先说让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的事,而是先通过一番询问让太后明白,如果要一位君主在皇位上坐得稳,坐的牢,就得让他对国家有功,不然他又要走前人的老路。太后听后面色回转。触龙最后才进入正题,让赵太后茅塞顿开,下决心让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赵国的灭顶之灾被化解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说话,要讲究语言艺术,这才能够让人在人际交往中达到理想的效果。让学生明白要做到语言的艺术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说话要注意称呼。要针对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业、职务,给予恰当的称呼。

2、说话要注意使用敬语和谦语。

3、说话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句子语气。

还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其中的说辞也是很好的材料。整体说来其说辞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烛之武对时下严峻的局势是了然于胸的,对此番出使任务的艰巨性也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他对话题的引起和劝说的策略作了精心的准备。他首先采用的是以退为进的方法,即迎合对方的心理,赞美对方的长处、优势,承认己方的劣势,等到对方有所松懈时,再寻机反击。所以,他见到秦伯的第一句话就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里要注意的是:其一,在课文第一段的客观介绍中,都是先说晋,后说秦:“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而这里,烛之武巧妙地说成“秦晋围郑”,这固然有眼前特定的谈话氛围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样说,还有对秦伯的恭维之意:把“围郑”的主要“功劳”归于秦,让秦伯充当郑国命运主宰者的角色,以此来满足他的自大心理。小小的词序颠倒,足见烛之武之苦心。其二,坦率地承认郑即将亡国的事实,而在讲这一点的时候,烛之武似乎是一个局外人,语气平淡,不带感情,这也是为了消除秦伯的戒备心理,使他愿意把话听下去。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这两句话,有何反应呢?文中没有写,但我们可以想象他的自我感觉一定是不错的。然而,接着烛之武又掷过来这样一句话:“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句话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它用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表面上是说:如果“亡郑”对你有益,那就劳驾你兴兵讨伐吧。实际的意思是:“亡郑”于你并无益处,你又何必气势汹汹、兴师动众呢?说辞至此,烛之武已经初步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一方面巧妙地恭维了对方,指出了对方的强大;另一方面也含蓄地指出:即使“亡郑”于秦国也并无益处。即恭维,又批评,以退为进,柔中有刚,使得秦伯不得不洗耳恭听,这就自然地把谈话引向了深入。

2、循循善诱,娓娓说理:

如果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是烛之武用委婉的语言简要指出“亡郑”于秦并无益处的话,那么接下来他就是具体分析“亡郑”于秦为何无益了。这里烛之武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的无益。当时,秦、郑并不接壤,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国想超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作为自己的边邑,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这犹如隔靴搔痒,只会徒增烦恼,又有何益处呢?这里,烛之武用了一句“君知其难也”,替秦伯作了仔细的盘算,用语熨帖,令人心服。另一方面从行为结果说明“亡郑”的无益,既然秦郑并不接壤,那一旦秦国劳师动众攻下郑国,那只能让郑国的近邻晋国“近水楼台先得地”,从而增加晋的势力,而削弱秦国的势力,这于秦而言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了。劝说至此,烛之武又进一步说明“舍郑”的益处,他给秦穆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秦国的使者出入往来于郑国,郑国热情款待,礼节周到,秦国可以把郑国当作东方一个可靠的盟友,这对秦来说“亦无所害”,秦又何乐而不为呢?如此看来,“亡郑”于秦国百害而无一利,“舍郑”于秦国有利而无害,“亡郑”与“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如穆公者自然不能不细加考虑、斟酌一番了。可以这么说,在这段辞令中,烛之武紧紧抓住对方的心理,设身处地为秦国的利益构划打算,他联系实际,指点津梁,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使局势进一步向着有利于郑国的方向发展。

3、移花接木,巧用“激将”:

在深入分析了“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以后,烛之武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深入一层论证“亡郑”即“亡秦”的道理。他列举了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晋君不可信任。僖公九年,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夷吾回国即位,夷吾曾经答应割让焦、瑕等河处五城之地报答穆公送他回国,但他回国后却又拒绝割地,“朝济而夕设版焉”,摆出和秦对抗的架势,如此忘恩负义,岂能与之深交?这件事可以说是秦穆公的痛心之事,虽然和现在的晋文公没有关系(夷吾是晋文公的弟弟,先于重耳做晋国国君),但烛之武这里提及,自然会使穆公顿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感慨,增加对晋国的戒备心理。二是晋国贪得无厌,烛之武根据晋国当时所处的地域范围,明确指出晋在“灭郑”以后一定会向西扩张,而这样的话,“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国必将成为继郑国以后的第二个牺牲者。这种“阙秦以利晋”的严酷事实,是值得秦国三思的。应该指出的是:烛之武的这一段言语的策略是非常巧妙的:一是移花接木,使得秦穆公把原本对晋惠公的不满转移到如今的晋文公身上;二是巧用“激将”,用亡郑即亡秦的严峻现实来唤起秦穆公内心的危机感,事实上,假如郑国灭亡,晋国也未必马上就对秦国“动手”,但经烛之武这样一渲染,事情的严重性就非同小可了。正如清代的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所说的:“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因此,听了烛之武的话,秦伯不但与郑国结盟,还派兵替郑国戍守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