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

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中学 吴礼明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登高 >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

【简要说明】

诗歌教学一直是困绕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上好一首诗呢?以往的经验多是词语解释,但诗歌又岂是能解释的?而《本事诗》中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敷衍成一个故事,也不是一个很好的解释的方式。克莱夫·贝尔说:“感受力很强的人……对于伟大东方艺术品中有意味的形式,不假思索的作出反映,而对那些被……津津乐道的遗闻琐事和艺术的社会批评无动于衷。”(《有意味的形式》)要做感受力很强的人,我们须领悟作品的真正内涵与意味,以同作品被赋予的外在相区别开来。

我研究了一些上诗歌似乎很成功的课例,都以故事开头,这固然有其“情感”上的优势,但开掘诗歌的境界却很有限,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不过是变相的词语解释,还谈不上对诗歌的个性阅读与深刻理解。同时,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由于消解了政治的束缚力,语文教学变得自由通脱了,但语文思想的“真空”仍然存在着。特别是高中阶段人文意识的匮乏更成为制约学生素质的“瓶颈”。所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诗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诗教其实是有关于人的思想与灵魂的教育,是有关对学生的思想的启悟与开掘。

关于人文意识,我甚至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说:“现在,我们不仅需要一种继接中华优良传统的复兴意识,我们还要一种普适的全球伦理理念。”“我们应当在这一课里学到一种远大的目光与宏大的视野,和一种洞察万物运动本质的思索能力。中国现在缺乏的是一种大国的意识,一种临机的恢弘的气度!我们希望这些意识能在你们的身上被不断地培育出来。”所以,在这一节课上,我进行了从“9.11”到“安史之乱”的历史回顾和两个环节的“研读”以增加学生的思想含量,并美其名曰“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于是,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在“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这个名目下可以简括地谈三点:

1、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律美。

2、把握诗歌意象,仔细品味诗歌意境

3、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打开投影:从“9.11”到“安史之乱”。)

师:同学们,听这哀伤的音乐,会引起我们多少往事的痛苦的回忆啊。就在这个世纪初,在我们的大洋彼岸,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生:(描述略。)

(幻灯:美国“9.11”。)

师: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画面(美国“9.11”的电视画面)了,我想我们应该有很多话要说的。是不是?

生:太可怕了,我简直不敢相信,人类的劫难就在眼前发生的。

生:我看到多少无辜的死难者。

生:恐怖主义实在是太可怕了。

生:又有多少这样的悲剧时时发生啊。

生:灾难也有可能降临到我们的头上的。

……

师:是的。其实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我们对于这次的全球性的灾难不能无动于衷,有很多问题我们都必须思考。而对于我们来说,在1240年前,在中国的唐朝发生也一件山崩地裂的大事件──

生:(寻思)就是──“安史之乱”!

师:对。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生描述略。)

师:我想,我现在正与大家的心情一样,对于发生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故,内心充满着强烈的悲愤。回首往事,中华民族走过了多少艰辛与苦难的岁月啊。战争就是灾害与苦难。谈到战争,经历或未曾经历的人们,都明显地带着一种深切的苦创意识。那些有正义感的人们,一无例外,对于战争,或因战争引发的社会动乱,这些智者都表现出共同的道德倾向与文化认同──那就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甚至,战争越残酷剧烈,则其人文情怀与文化关注就越强烈。”

本节设计,提问学生关于美国“9.11”和中国的“安史之乱”,将两者相提并论有一个用意,即以美国比拟、遥想当年的唐朝的盛事与所遭受的灾难,要借助于这种对比与联系以形成学生对过去类似年代的一种较为深刻的认知,并帮助学生培养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敬重意识,从而确立一种正义感与责任感;同时,要引起学生对战争或灾难的较深的感知与思考,并隐含着对中国未来的某种思考与关注,从而体现爱国主义的教育。当然,对于下文也是一个关涉。而这样做,也是想为全课定下一个恢弘的基调。

二、老杜知多少

师:如果说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场人类灾难与浩劫,对我们来说多少有些陌生感的话,那么,通过一人,通过他的感受,可以使我们感受得更深刻而深沉些。他,就是我们要说的杜甫老人。

(幻灯:杜甫像。)

师:(“温故”提问,“知人”论诗,为新课学习作准备)说起这位老人,或者说他的诗句,我们总是有太多的话要说的。

生:有传诵千古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句我最感动。

生:我知道杜甫还写了《三别》、《三吏》、《兵车行》等等名篇……

师:还有,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那么,杜甫所写的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倾向?

生:对苦难的关注和感受。

生:写广大百姓之所感,写广大百姓之所受。

师:很好。是的,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的。杜甫时时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啊。现在我们看屏幕──

幻灯:

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忧国忧民的主旋律。特别是“忠”“爱”精神,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杜甫的内心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

杜甫展示苦难的同时歌颂生活于苦难中的人们相濡以沫的深情,以呼唤人们的良知和启沃人们的良心。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