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县勒流中学 蓝世辉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2 > 游褒禅山记 >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

2、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教学方法】

精读课。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借助游褒禅山,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2、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3、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三、讲解文章的主旨

1、放录音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

无物以之(xiàng) 何可道也哉(shēng) 长乐王回深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答: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问: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答: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问:“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答: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问:“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答:“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问:“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答:至洞之深处。

问: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答: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问: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答:“无限风光在险峰”。

问: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

(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

(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问: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问:后一点呢?

答:“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六、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⑴ 一词多义:

① “卒”:

A、死,“卒葬之”。

B、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C、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② “文”:

A、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

B、文字,“独其为文”。

C、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③ “道”:

A、道路,“有碑仆道”。

B、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C、道理,“传道受业”(《师说》)。

D、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 “极”: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