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 雷国锋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烛之武退秦师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4段、晋师撤离郑国: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夫(,那)人(晋文公(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曾经得到秦穆公(即晋文公的岳父)的帮助,并且娶了秦穆公将的女儿文嬴为妻,关系比较亲密)之力不及此(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失其(代词,自己的)所与,不知zhì(判断句);以乱易整(形容词作名词,步调统一,联合一致),不武(判断句)。吾其还也。”亦去之。(晋文公并未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反过来,说秦伯而退秦师,一箭双雕,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参考译文: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补注:秦晋之好(秦晋之缘):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世代互为婚嫁,后称两姓联姻的关系为“秦晋之缘”。《金瓶梅》一八回:“倘蒙娘子垂怜,肯结秦晋之缘,足称平生之愿,学生虽衔环结草,不敢有忘。”亦作“秦晋之好”。《三侠五义》四回:“他若将我孩儿治好,何不就与他结为秦晋之好呢?”

六、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七、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灭亡的郑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八、课本练习参考答案

1、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⑴ 晋、秦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

答:秦、晋围郑,……且贰于楚也。

⑵ 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答:吾不能早用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⑶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答: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⑷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答: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⑸ 以今天的观念审视这则故事。

答:略。

2、辨析下列加电词语的不同意思。

若:

⑴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捕蛇者说》)

⑵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代词,这,这样,如此。《论语·宪问》)

⑶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假设连词,如果,假如。《赤壁之战》)

⑷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选择连词,或,或者。《汉书·高帝纪》)

⑸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桃花源记》)

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烛之武退秦师》)

说:

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说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捕蛇者说》

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论语》

⑶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动词)《桃花源记》

⑷ 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shuì,劝说、说服)《赤》

⑸ 神仙诡诞之说。(说法)《梅花岭记》

⑹ 范增说项羽曰。(shuì劝说)《鸿门宴》

⑺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喜欢,高兴。《烛之武退秦师》)

辞:

⑴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拒绝)《殽之战》

⑵ 使皇武子辞焉。(告诉)《殽之战》

⑶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文词)《送东阳马生序》

⑷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辩解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⑸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鸿门宴》

⑹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辞别)《鸿门宴》

⑺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辞别,离开)《阿房宫赋》

⑻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这里指文字)《屈原列传》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