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脂砚斋论人物塑造

李天喜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红楼梦 > 脂砚斋论人物塑造

【内容提要】

脂砚斋在评点《红楼梦》时,对《红楼梦》在人物塑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此问题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本文对这些见解作了一些梳理和分析 。

【关键词】

脂砚斋 论述 人物塑造

脂砚斋是我国小说批评史上继李卓吾、金圣叹、张竹坡之后的又一具有代表性的评点大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红学家。作为曹雪芹的至亲和知音,他在评点《红楼梦》时,对这部巨著的生活基础、创作方法、人物塑造、文法、炼字等等,进行了广泛的评论和探讨。这些评论和探讨,是对《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经验进行理论概括的第一次尝试。这个尝试,具有较高的艺术理论价值,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下面我们想就脂砚斋对《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评论和探讨,以及由此而提出的一些颇有见地的艺术见解作些梳理和分析。

一、“活现纸上”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是作家着力描写的主要对象。一般说来,作家描写人物,首先得写他的“形”,也就是他的声音笑貌、神态表情、举止动作等对人物之“形”的描写,我国古典作家擅长白描。这种手法,虽着墨不多,但“笔精形似”(张九龄语),能将人物的外在形态描绘得神灵活现矗立目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非常成功地运用了这一传统手法,他通过白描,创造了一大批如雕如塑、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对此,脂砚斋倍加赞赏,并经常用“活”字来予以称赞。例如:《红楼梦》第3回写林黛玉在众婆子的陪同下来到荣国府的正房大院,“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脂批:“如见如闻,活现于纸土之笔,好看煞。”(甲戌本第3回侧批)

第19回写袭人“箴规”宝玉,并以赎身相要挟,宝玉连声应诺,笑道:“你说,那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脂批:“叠二语,活见从纸上走一宝玉下来,如闻其呼,如见其笑。”(己卯本第19回夹批)

第25回写贾环为出心中之“毒气”,故意把“一盏油汪汪的蜡灯”推翻到贾宝玉脸上。见此情景,“凤姐三步两步的上炕去替宝玉收拾着”,脂批:“阿凤活现纸上”(甲戌本第25回侧批)

在脂砚斋对人物的评点中,类似的批语随处可见。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活”实际上是脂砚斋反复运用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他衡量人物塑造是否成功的一个基本的审美标准。从大量批语来看,脂砚斋所谓的“活”,主要是指人物要写得具体可感、如闻如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小说属于语言艺术,它不能象绘画、戏剧那样用线条、颜色或演员的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而只能借助于抽象的语言符号来进行。用抽象的语言符号写出“活”的人物,这实属不易。曹雪芹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仅凭抽象的语言符号,竟使红楼世界的人们一个个都“活现于纸上”。

除“活”字处,脂砚斋还常用“画”字来评赞《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这实际上是对“活”这一美学范畴的阐发和补充。例如:《红楼梦》第19回写黛玉问宝玉有无“暖香”,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忙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脂批:“的是颦儿活画。”(己卯本第19回夹批)

第43回写贾母叫众人凑钱给凤姐过生日,为两个姨娘是否出钱,尤氏和凤姐互相笑骂。脂批:“二人形影如见,语言如闻,真描画的到。”(庚辰本第43回夹批)

第76回写贾母和众人在中秋之夜赏月闻笛,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脂批:“转身妙!画出对月听笛如痴如呆,不觉尊长在上之形景来。”(庚辰本第76回夹批)

这些批语之用“画”字,是意在说明《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已如同绘画一般,仿佛用肉眼可以直接感受得到。这实际上是道出了曹雪芹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成功的一个秘诀,那就是在描写人物的外在形态时,有意识地吸取绘画艺术之特长,从而使人物达到绘画一般的形象、鲜明和生动。脂砚斋发现并总结了这一成功的创作经验,这说明他是很有美学眼光的。

二、“追魂摄魄”

作家描写人物,不仅要写出人物之“形”,更重要的是要传出人物之“神”,也就是传达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等。一个人物,如果只有形而无主其形的“神”,那他必然是有生形而无生气的“泥人土马”。“传神”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绘画理论,它是由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首先明确提出来的。据《历代名画记》载,顾恺之画人尝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他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在他看来,画人重在“传神”,不必在“四体妍蚩”上花费过多的气力。顾恺之的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绘画理论中长期占居主导地位,并影响及小说创作和小说评论。我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奠基者李卓吾 。曾借用顾恺之的传神论来评点《水浒传》的人物描。《水浒传》第3回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节,把个鲁智深写得活灵活现。对此,李卓吾评曰:“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李卓吾之后,“传神”则成了小说评论家们的普遍思想和惯常用语。其中在这方面作过较多阐述的当推脂砚斋。脂砚斋在《红楼梦》的评点中,反复强调文笔的“传神”,并对曹雪芹在人物描写方面的“传神之笔”,连声称妙,赞佩不已。例如:

《红楼梦》第6回写刘姥姥首次来见凤姐,那凤姐正“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脸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这是一段精采至极的“传神之笔”。它通过凤姐端坐的姿态,“也不接茶,也不抬头”的神色,“只管拨手炉的灰”的动作,以及“一面满面春风的问好”,一面“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的表情变化,把这个贵族少妇那种骄贵矜持、善于机变的性格特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了。正如脂砚斋所批:“此等笔墨,真可谓追魂摄魄”,从来“稗官中未见此笔。”(甲戌本第6回侧批)这里的所谓“追魂摄魄”,指的就是“传神”。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