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诗书音乐,反思礼教异化。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中支庶不盛的“书香之族”“清贵之家”,官僚的父亲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抚养,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爱之如掌上明珠。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由于她母亲的早丧,清贵的官僚家庭,没来得及对她进行更多的阶级教育,也没有来得及让她充分感受那一社会给女人所规定的一切,而是只给她终身留一个空洞而温暖的回忆。她进入贾府后,也没有人教她怎样做人或是读书,在她的身上,竟形成了一段教育的真空,因此,她才得以保持率直、纯真的性格。黛玉博览群书,象李白、陆游、陶渊明等人的诗她都熟读成诵,这些诗人大多品行高洁、性情恬淡、与世无争,黛玉喜欢他们的诗,因此在性情上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们的影响,再加之她又喜欢音乐,音乐能陶冶和净化人的心灵和灵魂,所以,黛玉的内心世界始终是一方静土,由此形成她率真的性格。
坚贞的爱情信念,自由人格的卫护。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她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使黛玉十分痛苦,一次次“还泪”。她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林黛玉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她决不屈服于现实的各种压力,永远保持那孤高傲世完美至纯的理想。作为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林黛玉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叛逆精神。她的选择是绝对的,要么是零要么是全部,既然最终要分离还不如不相聚,既然花要谢还不如不盛开,即使理想不能完全实现,也决不委曲求全。她用这样的标准要求一切。她将自己的一切投入感情追求,同时也要宝玉和她一样专情于他们的爱。黛玉对当时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决不妥协,如果得不到完整的爱,她宁可不要一份残缺的感情,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林黛玉坚持其固有的高洁本性,坚持自由人格的卫护。爱情只是林黛玉人生理想的一部分。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自由,人格平等。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为的是我的心!”。
三、悲剧性格的意义
黛玉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意义,它既有人性的悲剧,也有个性的悲剧,既是家族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人性悲剧。黛玉是一个单纯天真的少女,她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生活,其实也是大多数女子的愿望。但她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幻想着自己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她们在将爱情发展为婚姻上碰到了威胁,显得无能为力。黛玉只有以死抗争,而大多的女子却是忍着委屈,默默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封建统治者却是非常的专横,在婚姻问题上,他们讲究门当户对,要求女子贞静沉稳、乖巧听话。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知道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贾宝玉虽每每对黛玉信誓旦旦,却也冲不出封建礼教的樊笼,最终接受家族的安排。王夫人对薛家向来亲厚,非黛玉之能及。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已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因此在贾母的态度明确后,大家便各怀心事、推波助澜,使出“偷梁换柱”之计。可见人性的凉博和亲情的虚伪。
个性悲剧。黛玉的敏感、率真、高洁、叛逆的性格,使她爱用太多的猜疑和过分的褊狭来折磨自己,而她又生活在一个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以强凌弱的环境中,这种纯真聪敏的天性也就成为许多痛苦的来源。林黛玉是在一个比较单纯的官僚家庭长大的,对荣国府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不善应付,从小失母离父,不仅使她缺少温暖,也使她缺少靠山,但这种孤独的处境,更激起她强烈的自尊。没有受到更多的阶级教养,使她的一言一行,都是来自她没有雕琢过的纯真的天性。在荣国府里,以思想机敏、口舌犀利著称的,只有她和凤姐。凤姐是用自己的口才去逢迎、拉拢、命令,口才是她用来为自己服务的有效武器,而黛玉的口才却闪烁出源自其热烈天性的洞悉一切的智慧。她既不戒备,也不妥协。薛宝钗被她不止一次地讽刺过,史湘云被她恼怒过,惜春被她打趣过……她心里想的,也就是口中说的,而口中说的,又常常是别人所不肯说的生活中的真相。譬如:袭人与宝玉的暧昧关系,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是林黛玉就能当面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这样出自天性的智慧,在大观园里只能被人称作“尖酸刻薄”,而这样的“尖酸刻薄”只能引起别人的警惕甚至嫌忌。黛玉虽然孤独,却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强烈的情感、燃烧的诗情。这个病弱的少女,当她翱翔在诗的国度里,就好像谁把她从生活的灰暗、琐屑、烦扰里拯救出来,而变得襟怀洒落,鲜活起来。这样的少女本来应当是充满青春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的,可是生命对于她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她所具有的那种属于艺术型的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主要不是用来感觉生活中的美和诗意,而是用来感觉那一时代的阴冷和潮湿。“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就是那一社会向她所宣示的做人守则。于是才禀在她身上,变成了一种可怕的灾难,使她比一般人遭受到更为繁多、更为深刻的社会折磨。正因如此,她才咏叹出那首表现对大观园生活的独特感觉的《葬花词》。林黛玉这种性格也渗透到她的爱情悲剧中,并催化了她的爱情悲剧。处于同样环境的金陵十二钗,虽都以悲剧告终,但谁也不像林黛玉是在恋人的婚礼奏乐声中含恨而死。她的独特的具体的悲剧形式是她个性发展的必然。她的出身、她的教养使她不会像尤三姐那样“忽喜忽嗔”,泼辣刚烈。她的真诚、她的热情也使她决不会像薛宝钗一样冷漠圆通。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