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
【摘要】
新乐府运动是一座诗坛丰碑。白居易积极谏言,促成了新乐府运动,他奉旨行事,上通下达,积极运作,并身体力行,使新乐府形成风气,形成流派,形成规模,是新乐府运动的杰出领袖。
【主题词】
新乐府 采诗 谏言 运作 力行 领袖
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素以“诗书之族,礼仪之邦”著称。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群星灿烂,唐代更是诗体出新,百花竞艳,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两千三百多个诗人作诗近五万首,李白、杜甫、白居易并称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公元772年生于河南新郑,公元846年终老洛阳。自顾况引荐,进士及第,步入仕途,直到分司东都,退老洛阳,醉吟香山,白居易一直置身官场,以诗为伴,是我们熟知的政治家和大诗人。他恪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为人处事,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标准作文赋诗,其人格诗品堪称表率,是享誉世界的一颗文化巨星。
白居易一生以诗为话,著述颇丰,传世诗文七十五卷,计三千八百四十篇,在唐代首屈一指,而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讽喻诗和感伤诗,其中的新乐府、歌行曲尤其引人注目。上个世纪2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据此在其《白话文学史》中首称“新乐府运动”。其后,陈寅恪先生在其《元白诗笺征稿》中也认为,“乐天之作新乐府,实扩充当时之古文运动,而推及之于诗歌”。这就是说,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波及到诗界,形成了诗歌革新运动,即胡适先生所说的“新乐府运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劳动人民地位的提高,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受到高度评价,于是“新乐府运动”便被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定义下来,白居易也被定义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倡导”,“带头提倡并引导”也,不啻现在意义上的领导,实际上白居易正是“新乐府运动”的杰出领袖。
白居易是怎样“倡导”新乐府运动并成为新乐府运动杰出领袖的,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乐府”。
“乐府”,本为官署之名,始于汉代。是汉代设立的音乐(实际是文化,因为它包括诗、礼、乐、舞等)机构,《汉书·礼乐志》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慰,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章之调,作十九章之歌。"《汉书·艺文志》也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有感于哀乐,缘于事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考其史实,乐府之职“在采诗被管弦以入乐”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搜集歌辞”。而细分歌辞,朝廷典礼所用的乐章主要是由文人写作的;配着“俗乐”(民间音乐),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这些乐章、歌辞统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后世因以乐府官署所采获、保存之诗歌为乐府”,“乐府”便为“乐府诗”的代名词了。
汉代的这种职“在采诗被管弦以入乐”的乐府,并非汉武帝的发明,早在殷周时代就有了。《周礼·春官》载:乐祖,即大司乐,“凡有道有德者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乐师,即大司乐之副,“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传》曰:瞽宗,“殷学名,盖乐官之有道德者,使教国子,死则祀于学,以为乐之祖”;国学,周代“天子,诸侯国都内所设之小学、大学言,所以别于乡遂之学也”。《周礼·学记》也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殷周时代,学在官府,其时的“乐”由学校掌管着,学校又是国家所设。如此说来,就“乐”的管理形式而言,汉代和殷周是不相同的。
汉和殷周对“乐”的管理形式虽然不同,实质却是一样的。其职责都是“采诗被管弦以入乐”,目的也都是“观风俗,知厚薄”。对此,《汉书·艺文志》说的更明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里的“古”,对汉代而言当指殷周时代,“观风俗,知得失”和“观风俗,知厚薄”的意思是一样的。这就是“诗三百”的来处(孔子入周问礼乐,遵老子言,从周王明堂带回殷周采诗三千多首,经删减仅保留305篇)。而“采诗”所得的民歌产生于“街陌”之间,出于下层劳动人民之口,是“感于哀乐,缘于事发”的。正像《诗经》中的“国风”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一样,倾吐的是劳动者的肺腑之言,表达的是老百姓的爱憎之情。这是“王者”听政于民的举措,是中国古代政治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所以,汉武帝“立乐府”,将“乐”独立于学校管理之外,单独成立乐府机构,是“郊祀”所需,也是对殷商“采诗”以民为本,听政于民的优良传统的继承。这是承继前人,也是开启后人,自此,两汉魏晋南北朝便“乐府”成风了。
还有,就是乐府的形式。从形式上看,乐府的乐章固定,歌曲的牌名也固定,后人只须以曲填词即可。“依曲填词”是方便,也是局限,于是自隋唐以来,有些人便不受旧曲调的限制而根据世情民风自度新曲,自作新辞,自创乐章了。与原来的乐府,即古乐府相对而言,这就是“新乐府”。据统计,且不说隋代,仅唐代,从长孙无忌到引领白居易步入仕途的顾况,就有近150首新乐府面世。这是变革,这种变革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嘛。
《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刺美见事”,诗歌表达的内容则是“事”。这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说:“自登朝以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白居易的新乐府正是这样作出来的,他所“倡导”的新乐府也是这样“运动”起来的。而白居易“倡导”“新乐府”则是事出有因的。
时至中唐,安史之乱破坏了的唐代社会得到了相对的稳定,政权得到了相对的巩固,经济也得到了相对的发展。统治者因此有了整顿朝纲,复兴大唐的希望,其途径之一就是采纳臣下的采诗民间,听政于民的建议。另一方面,藩镇拥兵割据,宦官专政弄权的形势也更加严峻,更加剧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掠夺和对土地的兼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苛刻的政治,繁重的赋税,使劳动者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顺口溜着咒几句,编着曲儿骂几声是情理中事,于是民歌风行,不胫而走。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