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荀子·儒效》。
知之:知道道理。行:行动,实践。敦:厚。这两句大意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必将遇到困厄。
这名句体现了荀子的“知行”观。在社会生活中,“知”很重要,无“知”就没有人类文明,但“知”并不是目的,“知”是为了“用”、“知”而不会用,不能变成行动,再丰富的知识也无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必将遇到重重困难。这种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观点,现在看也是正确的。
名言作者:荀子
荀子档案资料: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推荐名人名言
本站共收录关于学以致用的名言3条
见《荀子·儒效》。知之:知道道理。行:行动,实践。敦:厚。这两句大意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必将遇到困厄。这名句体现了荀子的“知行”观。在社会生活中,“知”很重要,无“知”就没有人类文明,但“知”并不是目的,“知”是为了“用”、“知”而不会用,不能变成行动,再丰富的知识也无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必将遇到重重困难。这种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观点,现在看也是正确的。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儒效》见宋·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这两句大意是:治学所宝贵的在于付之实行,而不在于仅知道道理。此名句反映正统的儒家思想。这里所说的“不贵于知之”,并不是说“知”不如“行”重要,贵行而贱知,而是说“知”与“行”相比,应该更注意培养“行”(实践)的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付诸实践,如果学习了许多知识却一点不会运用,那么,这种“知”再多也不值得珍贵。这种强调学以致用的观点应该说是正确的。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答孔文仲司户书》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这几句大意是:学习不一定追求广博,关键的是所学的东西应当有实用价值;做官不一定追求显贵,关键的是所仕之职应当受之无愧。作者这几句话强调学以致用,官须称职,做到知与行统一,名与实相符。所以,~下面接着说:“学而无用,涂车刍灵也;仕而有愧,鹤轩虎冠也。”意思是:学的东西派不上用场,就像送葬用的泥车草人一样,空好看而已;做官尸位素餐,受之有愧,无异于乘轩车的鹤,戴冠冕的虎,滥厕禄位罢了。这种学、仕观,现在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南宋学者 罗大经 《鹤林玉露》本站共收录荀子的名言125条
见《荀子·大略》。厌:足。本句大意是:学习与求教不应该有满足的时候。这是中国人治学所追求的—种境界。“学”与“问”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获取真知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知识无止境,学问也应该永不满足,它不仅道出了一个规律,而且道出了人的一种精神。正因为如此,这一名句成为千古习诵的格言。
战国·荀况《荀子·君子篇》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yan/13148318356320.html
推荐成语大全
荀子学以致用名言内容: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