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论语·述而》。
厌:满足。诲(hui会):教导。这两句大意是:学习时永不满足,教导别人时耐心细致,不知疲倦。
此名句是孔子制定的治学、执教的两条原则。前句应用于自己:求知路上,孜孜以求,永不止歇。后句施行于别人:教人诲友,多方启发,循循善诱。前后两句一严一宽,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同一精神原则下,反映出我们民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治学传统的基本风貌.该名句精警简约,富于哲理,因此千百年来久诵不衰,至今仍是常用名句。
名言作者:孔子
孔子档案资料: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推荐名人名言
本站共收录关于学无止境的名言5条
汉·韩婴《韩诗外传》。已:停止。阖(hé合):闭。这两句大意是:学习,学习,不停止地学习,一直到盖棺的时候为止。此条前句表示态度,后句表示决心,以此强调学习不可间断,并从容地把话引到绝处,说明其无以复加的重要性。大千世界,茫茫宇宙,认识无止境,知识无止境。即使用尽毕生的时间来学习,也只能精通有限的知识.学到盖棺之时,才不得不停止。因此,阖棺乃止的目的,在于强调人应持之以恒地学习,永不满足。所以,虽有“阖棺”这样的俚俗之语,而毫无一点俗气,反而使人感悟到一种奋发的精神。此可谓善于点化——化俗为奇。
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见《论语·述而》。厌:满足。诲(hui会):教导。这两句大意是:学习时永不满足,教导别人时耐心细致,不知疲倦。此名句是孔子制定的治学、执教的两条原则。前句应用于自己:求知路上,孜孜以求,永不止歇。后句施行于别人:教人诲友,多方启发,循循善诱。前后两句一严一宽,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同一精神原则下,反映出我们民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治学传统的基本风貌.该名句精警简约,富于哲理,因此千百年来久诵不衰,至今仍是常用名句。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述而》清·刘开《问说》。理无专在:真理不能由某人独占。然则:转折连词,那么。这三句大意是:真理不能由某个人独占,而学同又是没有止境的,那么勤问难道可以缺少吗?作者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既然真理不是某人的专利品,圣人的所知所能也有不及愚人的所知所能的时候,学问又是没有止境的,所以“问”就是不可缺少的事。作者从正面说理.又从反面诘问,正反见义,突出了“问”在治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清朝散文家 刘开 《问说》本站共收录孔子的名言205条
春秋·孔子《论语·几佾(yì议)》。本句大意是:每件事情都要请教。《论语·八佾》载:“子入太庙,~”。孔于是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人,有弟子三千,日日向他求教。可他并不自满自足,遇见不懂的事情,还是一一向别人请教。这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千秋以下,仍可作为楷模。
孔子《论语.雍也》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
春秋·孔子《论语·八佾》。咎(jiù旧):责备。本句大意是:以往的过错,不必再追究责备了。这一句表现了为人处事的宽厚态度,今天仍常引用,但只适用于已经认识并已改正的一般错误。如果是严重错误,或本人犯了错误并未认识,并来改正,仍是应该追究的.这样才能做到“惩前毖后,治病鞭人”。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本句大意是:不计较别人过去的劣迹。这句表现出孔子仁慈、宽容、大度的道德观。只有“不念旧怒”.才能抛开宿怨,一切向前看;只有“不念旧恶”,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团结起来,搞好事业。可用以形容胸怀开阔豁达,不斤斤计较。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无为:道家所指顺应自然变化之意;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yan/13131392506146.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孔子学无止境名言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