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洵《管仲论》
圣贤之人不会因为躯体的死亡而感到悲伤,但是他会为国家的兴衰而忧虑!
名言作者:苏洵
苏洵档案资料:北宋散文家
推荐名人名言
本站共收录关于忧国忧民的名言16条
唐·杜甫《春望》。浑:简直。簪(zān):古人束发为结,然后贯以针簪。这两句大意是: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稀少,简直插不住那簪子了。《春望》抒发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原诗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二句写作者因忧国、伤时、恨别而头白发落。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更增一层悲哀。可化用以抒写老态。
唐代诗人 杜甫 《春望》唐·杜甫《宿花石戍》。扣君门:指劝谏君王。这两句大意是:有谁能了解百姓的疾苦,从而劝谏劝君王下令减轻赋税呢?当时社会,广大人民身受沉重的徭役赋税之苦,终日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深为这种状况而忧虑,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因而希望那些有机会,有条件接近帝王的人也像自己一样理解和同情百姓,把老百姓的苦难上达帝听。这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关心人民的感情。可用于表现封建社会某些有识之士忧国忧民,希望减轻赋税、改善百姓生活境遇的思想感情。
唐代诗人 杜甫 《宿花石戍》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终年,常年。黎元:黎民百姓。肠内热:指内心痛苦。这两句大意是:自己一生都在为百姓担心忧虑,看到百姓生活痛苦,不由得叹息悲伤,心如火焚,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与广大人民同甘苦、共忧乐的伟大胸怀,可供引用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情。
唐代诗人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宋·辛弃疾《念奴娇》[我来吊古]。虎踞龙蟠(pán盘):像虎蹲着,像龙盘着,形容建康(今南京)地势险要。相传诸葛亮曾经称赞这里的地形是“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正因为如此,六朝都在这里建都,但都早巳先后败亡。兴亡:这里是偏义词,侧重于“亡”。这两句大意是: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在哪里呢?满眼看到的只是一片衰亡的历史遗迹。这两句自问自答,写作者“登建康赏心亭”吊古时的所见所感。其实,建康地形未变,只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无意恢复,以至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虎踞龙蟠”形同虚设,国家面临着败亡的危险,因此作者才兴~之叹;由出此引出的“闲愁千斛”实在也不是无足轻重的“闲愁”,而是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感伤。七百余年以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蒋家王朝,毛泽东同志为此写下了“虎踞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著名诗句,就是反其意而来。可见同样的地形,同样的古迹,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会引出完全不同的感慨,写诗读诗,不可不加审察。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念奴娇》本站共收录苏洵的名言27条
宋·苏洵《高祖》。本句大意是:着眼干大处,而不计较小处。管理属家或较大范围内的事务。要着眼于大处,善于抓有关全局的事,才能总揽全局;切不可斤斤计较小处,抓住细枝束节,把自己的眼光和精力囿于小事,从而失去对全局的控恻。否则就会犯大错误,而影响全局。这句话说明领导人要有远大的目光,要善于抓大事。
宋·苏洵《心术》。本句大意是:善于指挥打仗的将领,知道凭借各种形势来巩固自己。作者认为,善用兵者要使自己的军队无所顾忌而有所仗恃。无所顾忌,置生死于度外,可以奋力杀敌;有所仗恃,知道我军必然不尝失利,就可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懂得利用形势巩固自己,就有旺盛的士气和战斗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宋·苏洵《上文丞相书》。慎始: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后忧:后来产生的忧虑。本句大意是:有道德的人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因而以后就不会有什么忧虑。俗话说:“开了一个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办事时应注意开好头。作者用一个“慎”字.强调了开始时应小心谨慎,认真细致,这样就会减少后来的忧虑。此句对人们具有告诫意义。
见宋·苏洵《审敌》。内忧:国内的忧患。外惧:外患。本句大意是:国家虽然有时可能没有内忧,但时时必有外患的存在。本句用于说明国家对外敌应常有所虑,不可懈息。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renmingyanmingju/134459203424568.html
推荐成语大全
苏洵忧国忧民名言内容: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