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尉缭《尉缭子·十二陵》。
慑小:指要防微杜渐。治大:处理大事。这两句大意是:小心谨慎表现干防微杜渐上.聪明睿智表现于处理大事上。
分析、判断一个人是否谨慎,足否聪明的标准,那就是在处理小事上是否谨慎,处理大事上是否明智。如果在处理小事上亦十分谨慎,说明此人在处理大事上更十分严肃,完全值得信赖;如果在处理大事上十分明智果断,说明此人考虑问题周密,才堪大用。若此人在处理小事上马马虎虎,处理大事上稀里胡涂,则肯定不足以信任。
名言作者:尉缭
尉缭档案资料:战国时期军事家
推荐名人名言
本站共收录关于防微杜渐的名言20条
《晋书·王敦传》从一开始就小心慎重,谓不良倾向在刚露苗头时,就要及时防止。
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晋书·王敦传》春秋·管仲《管子·权修》。微:小。邪:邪恶,坏事。这两句大意是:小的坏事,是大坏事产生的根源。量的渐变必然导致质的突变。小事不注意,必铸成大错。可用于对谋事及修身的劝说。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权修》汉·班固《汉书·枚乘传》。基、胎:均指事物的开始。这两句大意是:幸福与灾祸的发生都有个开始。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突发的,都有一个由萌生到形成的过程,幸福也好,灾祸也好,都是如此。所以,对于祸害的苗头,一开始就要引起注意,及早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其发生发展。这两句可用来说明对于灾祸应注意防微杜渐,幸福的争取也应从细小处着手。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枚乘传》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裴橙松之注引《江表传》。长(zhǎng掌):滋长。这两句大意是:坏事不可积累,过错不可滋长。事物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干一两件坏事或有微小的过失看来算不得大问题,因为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但是,如果不引以为戒,不防微杜渐。而任其发展,就会积小恶为大罪,积小过为大错,最后不可收拾,引起了质变。因此,~和《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一样,都有劝诫意义,不可等闲视之。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兴:起。毫端:原指野兽毛的尖端,比喻极细微的开头。这两句大意是:差之千里的大错,起于细微的开端。正由于人们往往忽视挺细小的失误,才会导致不可挽救的大错。量虽是一种不引人注意的形态,其变化又具有渐变的特性,但其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带来质的突变。因此,这两句话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防微杜渐,免致大错。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南匈奴传论》本站共收录尉缭的名言12条
战国·尉缭《尉缭子·攻权》。这两句大意是:用兵分散,力量就会削弱;对人怀疑,军心就会离散。《尉缭子》是一部军事著作,这两句论述用兵之道,告诫人们作战时兵力应该集中,军队中将帅应该同心。如果对内互相猜疑,对外分散兵力,必将导致溃败。
战国·尉缭《尉缭子·战威》。先己:身先士卒,严于律己。这两句大意是:军中辛勤劳苦之事,为将者一定要身先士卒。用兵之道,在于获得士卒的支持和拥护,这样才能上下齐心,同仇敌忾。因此,军中辛勤劳苦之事,将领应身先士卒;安乐享受之事,要先人后己,作到“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佚必以身同之”(见《尉缭子·战威》),这样就一定能使士卒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战国·尉缭《尉缭子·十二陵》。机:机变。应事:适应各种事态的变化。治气:培养士气。这两句大意是:机变的使用在于适应各种事态的变化;战争的关键在于培养旺盛的士气。此二句重点在于“治气”。作者认为:机变的使用,在于使自己适应事态的变化;而能否获胜的关键,则在于士气的培养。因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士气的高低。可以此二句说明战争中“治气”的重要性。
战国·尉缭《尉缭子·战威》。不时日:不拘泥于良辰吉日。事利:于事有利。这两句大意是:推举贤人,选拔能力强的将领,不必非得是良辰吉日才行,一切从有利于事业出发。古来登台拜将,必须要选一个黄道吉日。在尉缭子看来,这些大可不必。因推选将领是为了事业的需要,选择吉日只是形式的需要。“名者,实之宾也”,不能以名害实,以形式影响实际。此二句说明择将(或举贤任能)不必拘于某种形式,一切应从事业和实际的需要出发。
战国·尉缭《尉缭子·十二陵》。这两句大意是:祸害的造成是由于贪图私利和亲近不正直的人。贪婪好利,则易于忘乎所以,违犯法纪,也易于与别人结怨;亲近不正直的人,则易于被这些人所蒙蔽,甚至受到这些人的陷害,这些都容易招致祸患。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轻货利,远小人,以免招祸。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renmingyanmingju/134458916616828.html
推荐成语大全
尉缭防微杜渐名言内容: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