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石门亭记》。
相:互相。好恶(hàowǜ浩务):喜爱和憎恨。本句大意是:人物的相互喜爱或憎恶,必然是同类的人相一致。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趣高尚的人们会结为朋友,而臭味相投的人也会结成团伙.这句话与欧阳修说的“太凡善恶之人,各以类聚”意思相同。
名言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档案资料: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推荐名人名言
本站共收录关于人以群分的名言4条
《周易·乾·文言》。应:应和,共鸣。求:感召.招引,引申为融和。这两句大意是:相同的声音,互相发生共鸣,相同的气味,容易互相融和。这两句成语知名度高,有时合为“声应气求”.用以比喻志趣一致、意气相投的人,容易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周易》 《周易·乾·文言》《周易·系辞上》。方:法术性行(性格品行)。这两句太意是:法术性行同类则共聚在一起,各种事物以不同的群体互相区分。通俗点讲,是指思想、品性、政见相同的人,按类相聚在一起;万事万物各以其不同的属性区分成一群一群。这句话后来写成“物以共聚,人以群分”,说明同类的东西自然聚集在一块,臭味相投的坏人经常勾结在一起,变成了带有贬义的成语,使用率很高。
《周易》 《周易·系辞上》宋·王安石《石门亭记》。相:互相。好恶(hàowǜ浩务):喜爱和憎恨。本句大意是:人物的相互喜爱或憎恶,必然是同类的人相一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趣高尚的人们会结为朋友,而臭味相投的人也会结成团伙.这句话与欧阳修说的“太凡善恶之人,各以类聚”意思相同。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石门亭记》本站共收录王安石的名言97条
见宋·王安石《午枕》。本句大意是:路边的野草任自开花又任自花落,听凭大自然的安排。这是作者午睡时在枕上梦见的景象,~是新陈代谢自然规律的表现。诗人由梦中所见而引起哲理的思考,从自然界联系到社会人生,借以排遣眼前的兴废之感。现仍可引以表现野草的生长状况,表达荣枯更替的自然规律。
宋·王安石《读史》。丹青:原是两种颜色,后来用指绘画。精神:指事物的精神实质。本句大意是;绘画所难表现的是对象内在的精神实质。王安石在《读史》诗中批判一些俗懦把历史上的糟粕当精华来传播,并以~来比喻“糟粕所传非粹美”,认为史籍的记载有时也并不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现在引用~时多抛开其原有的比喻义,直接理解为用颜料描绘各种对象,要想作到外部形体非常相似并不难,难就难在能传达出人、景、物的精神气韵,作到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造诣才行。这句可供论述绘画“神似”的困难时引用。
宋·王安石《礼乐论》。迁怒:指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隶者己:指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诸,之于。贰(èr二)过;同样的错误犯第二次。端:开头。这几句大意是:不转移怒气,就要在自己身上寻找原音;不犯同样的错误,就要在错误开始的时候就制止它。“不迁怒,不贰过”本是孔子赞扬颜回的话,认为这是~种难得的修养,王安石在这里进一步作了阐发。他认为,要做到“不迁怒”,就要勇于反躬自省,在自已身上寻找致怒的原因;要做到“不贰过”,就要将错误克服在发端之时。前者要求人们善于自我检查,后者要求人们勇于及时改过,可引以自勉,,
宋·王安石《明州慈溪县学记》。本句大意是:道德教化可以使风俗更为淳厚朴实。教化的目的,是使人知书达礼,净化道德,使人有上进心,同情心。人人都接受了教化,则人人都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那么,社会风尚岂不更为淳朴?良好的社会风俗,又鼓励人们去学习、去追求更高尚的品德、情操。可以此说明教化与风俗的关系。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renmingyanmingju/134458902816466.html
推荐成语大全
王安石人以群分名言内容: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