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巧借诗词为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搭台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宣汉中学 何武全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林黛玉进贾府 > 巧借诗词为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搭台

有人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暂且不论此观点的精当与否,只那小说中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所沁透着的诗情芬芳一点,小说中诗词曲赋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构思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不应该忽视借用课外相关诗词了解与把握课文中人物形象这一点。笔者就这个方面谈谈一点浅薄的见解。

诗词在小说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有一个方面: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红楼梦》诗词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就算这方面的诗词了,有人统计大约有一百三十首。这些诗既精确地切合不同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又巧妙地关合他们的身世、经历、命运和结局。这些个性化的诗词是作者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它和刻画小说人物的描述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已经深深地溶入每个人物的形象中,以至于割舍某些诗词,就会有损于某个形象的完美。如果借绘画的知识作比,描述文字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皴染”技法的话,那么诗词则是“勾勒”,两者共同完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本文中的三个人物也是整个《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同时又基本上是第一次正式出场。他们形象的塑造都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而进行的。由于他们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等因素决定,所以,对他们出场的安排和着墨勾染作者费了心思。不管是“未见其形而先闻其声”还是“只见其形不闻其声”,都足见作者的匠心之处,其中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对三个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刻画。教学时不妨把这个作为一个课题研究或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思想性格的理解和深层次的把握,来初步理解《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鉴赏古代小说的层次和提高其审美能力及德育教育的目的。因此仅仅抓住文本来研究肯定是不行的,非要借助课外与人物相关的知识不可。笔者以为借助诗词尤显得简便而恰当,更能作为教学平台。

其实,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已经运用了诗词,即刻画和勾勒贾宝玉用的两首《西江月》。贾宝玉是小说的第一号人物,是作者大力刻画的一个人。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由于他的思想性格原因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最终成为一个悲剧人物。作者对他大力渲染浓墨重彩是显然的,体现在对他的装束和神采的描绘上。但他的思想性格主要是其叛逆性──“顽劣”“乖张”,作者于是在后面写了这两首批宝玉的词。“批”字就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文章正是通过两首看似嘲笑、否定实则赞美、褒扬的词,集中描绘了宝玉的叛逆性格。不仅如此,词中还有“贫穷难耐凄凉”一句,它的作用就是预示贾家败落后宝玉将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经历。由此可知,该词在文中的作用有二:一是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二是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注意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这正是作者在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上的匠心,也是他反封建的思想体现。

可是,文中的另两个人物同样是以悲剧为结局的,为什么不采取同样的写法呢?问题其实不难解答。由于他们在贾府中的地位身份不同,性格特点不同,作者对他们的描绘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作了精心的处理。但我们在教学时不一定按这个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按分析贾宝玉那样的教学模式来分析林黛玉和王熙凤。因为作者的用意是在后面的情节推进中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完善人物形象,而我们的教学不可能也这样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要给学生一个较清晰较完整的内容,让他们通过此篇文章的学习,能够对整个《红楼梦》有所了解,哪怕一点较浅显的认识也是大有裨益的。

先说林黛玉。按有人的评价,这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言行谨慎的寄人篱下的女子是集中国三千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化身。这并非言过其实,因为她的美不仅在于外貌,更在精神气质──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所以对她的外在美的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并且在这之前也即小说开篇的“绛株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词句就已经让我们体会到黛玉“仙草化身”的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灵幻之美了。课文中黛玉的肖像描写有三类:通过众人之目客观介绍她的不俗气质和病弱身体;借熙凤之目,用对贾母的奉承心理去发现、感受其自然美;通过与黛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宝玉之目,全面真切深刻地感受。按理,我们把这些内容掌握了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学生而言,似乎还不够,有未满足之味。因为学生对《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是有所了解的,或者道听途说一些,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如果只讲到这里,对知识渴求欲非常强的高中生而言有隔靴搔痒的味道,因此我们不妨拓展一下。

《红楼梦》中几乎每一个角色都具备其悲剧特征,尤其林黛玉是在让人为其美惊叹的同时又为其悲伤痛的一个形象。她悲在其身世凄凉和纤弱多病。因为这些,她生活得处处小心时时谨慎。因为这些,她尽管出身“清贵之家”却孤独忧郁。因为这些,她失去了爱情丢掉了性命。要了解到这些靠课文文本是不够的,靠老师单纯的说教也是不行的,此时把小说中有关黛玉的诗词提到这里来讲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其实,在整个《红楼梦》中,有关黛玉的诗词是全书中的最多的,如《枉凝眉》《葬化吟》《题帕诗》等都是沁人心脾的佳作。最先涉及黛玉的诗词出现在小说第五回,宝玉到了太虚幻境,在“薄命司”看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十一首》中的第一首。这首判词是将黛玉和宝钗两人合在一起对比说的。词曰:可叹停机得,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词的第一句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第二句借谢道韫的典故说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女子。后两句就将两人的结局隐隐地告诉出来了:黛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如果要能够较完整较清晰地了解黛玉的爱情悲剧,则要引入《枉凝眉》这首脍炙人口的“红楼梦曲”。词里说到,虽然黛玉与宝玉两个有情人一个“阆苑仙葩”一个“美玉无瑕”,天造一队地设一双,然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既不能像张生跳粉墙同崔莺幽会也不能如杜丽娘在梦里同柳梦梅成眷属。两人关系无非是水中月镜中花,伴着痛苦和烦冤,最终是一场虚幻。这首词把两人的情感历程交代得明明白白。当然,如果想真正全面的理解黛玉这个悲剧人物,还得看她的《葬化吟》。这是她在怡红院受了“闭门羹”的刺激,回到潇湘馆含泪到二更天后的第二天,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和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边葬花边哭泣边吟出的“似谶成真”的葬花辞。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里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洋洋洒洒五十二句的葬花词,是《红楼梦》诗词中最绝妙、最为称道的篇章之一。它如泣如诉,泪和血凝,字字句句都同黛玉这个苦命的少女的命运和个性融合在一起。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看着春天过去,想到自己青春易逝;看到落花,想到自己可能夭亡。斥榆柳、飞燕子,实际上骂人情的冷酷;恨风刀、霜剑,实际是哀怜自己的际遇。其实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了解了这些,我们对这个人物形象就有更客观的认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