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赤壁赋》教学设计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第一中学 魏名宝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2 > 赤壁赋 >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式】

点拨。

【教学设想】

1、此文是辞赋,特别注重音韵美,应先向学生讲明这一点,并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加以指导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2、本文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二是语言优美精练,像意味深长的散文诗。

3、学生阅读时可以分别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标出三者转换的句子。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的精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是说宋代著名的散文大家苏荀及其子苏轼、苏辙。今天,学习苏轼的一篇与赤壁有关的作品《赤壁赋》。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2、赋:

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体制上有所变化,大体经历了汉赋(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魏晋时期出现骈赋、唐代格律化的定型出现律赋、宋代出现文赋(散文化)。

二、诵读指导

1、指导学生注意压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间、天、然、仙

第二段: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稀、飞、诗

昌、苍、郎

东、空、雄

鹿、属、粟

穷、终、风

第四段:往、长

瞬、尽

主、取

日、色、竭、适

第五段:酌、藉、白

2、注意字音:

客(zhǔ) 桂zhào妇(páo然(qiǎo舳舻zhú lúshuò舟(piān酒(shī

三、内容简析

1、第一段: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清、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问题:

⑴ 试划分此段的层次:

此段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为:

第一句,点明时、地、人。

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四、五、六句,先景后事,月出之后的情况。

⑵ 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一个友人想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⑶ 此段的感情色彩以何为主?

明确:喜悦为主。

词语:

属:通“嘱”,劝酒。

少焉:一会儿,不一会儿。

横:笼罩。

如:往。

凌:越过。

冯:通“凭”。

2、第二段: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问题:

⑴ 此段刻画了怎样的已经?

明确:一个属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⑵ 此段中的“喜”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中的“喜”比上段“喜”更甚,与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⑶ 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热不甘沉沦的情怀。

⑷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凉?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怀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⑸ 此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转折过度的作用。

词语:

空明:月光下江水明澈。

溯:逆流而上。

和:唱和。

舞、泣:读是使动用法。

第二课时

一、内容简析

1、第三段:

写客人感慨认识声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接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常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失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狭隘昂大袄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问题:

⑴ 此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悲伤。

⑵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读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