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 杨安庆
【教材内容分析】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方面的特点:“清”、“净”、“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的秋的情景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从结构上是总分总的结构体系,分为总起,分写,总结三部分。总起部分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分写部分先记后议,从两个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总结部分与开头照应,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整篇文章很好地抓住了使情和景结合的有特征的对象,借景抒情,以景显情,感情浓厚,意味隽永。
【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1、目标设计: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当中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过程设计:《故都的秋》是一篇语言优美、典雅的美文。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品赏景物描写,揣摩精警的语句,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消除时代的隔阂,感受人文精神,感受文学形象,培养学生散文鉴赏中的审美情趣。
3、方法设计:本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需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4、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如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课文
师: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请同学们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1: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生2: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生3:柳永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师: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文学作品,常常是情与景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故都的秋》,体会作者郁达夫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二、介绍作者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师: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那一句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板书:
清、静、悲凉
师:哪些段落来描写北国的秋?
生:3~11自然段。
师:是通过哪些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生:主要是刻划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
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生: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师: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生: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师: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
生:“慢”、“润”、“淡”。
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江南的秋?
生: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四、精读课文分析鉴赏
1、齐读第3段。
师: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
生:租来的一椽“破屋”,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师:回答很好,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写了哪些秋色?
生:碧绿、青天、蓝朵。
师: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
生: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师: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生:冷清。
师: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又写了哪些秋声呢?
生: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师:写了秋声,可我们还说它“静”,这是什么写法?
生: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
师:回答很好,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谁能再举些例子?
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生:课文《荷塘月色》中,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