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肖家芸
生: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师: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生: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相吻合。
师: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生: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得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师:评得精当,说明大家真的领悟了。下面请看文章开头第二段,对照北国之秋,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生:(1分钟不到,一生发言)南国之秋特点是“慢、润、淡”。
师:你怎么看这么快?
生:因为首句就是比较概括,后面是解说。
师:这位不仅抓住了重点词句,而且辨出了句际关系,所以又快又准。请浏览文章倒数第二段,说说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生:为了对比,突出北国之秋。
师:突出北国之秋的什么?抓住文中的比较点说具体。
生:我以为这两段的比较点是“秋味”,突出的是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师:完全正确。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的方法。再请看12自然段思考:这一大段的议论有无必要?从议论的落脚点上去考虑。
生: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的文人最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师:很好,这一段议论,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至此,我们这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就很清楚了,谁能作精要概括并通过完善板书的形式写出来说出来?
生:(先写后说)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师:完全正确。你的概括就是本节课的总结。你为何能概括这么快这么准?
生:因为课堂的中心是这个,预习提示明示了这个,板书也暗示了这个。
师:会抓课堂中心,善用辅助条件,这是巧学的标志,值得借鉴。(掌声响起)下面请看投影,这两首诗的空格里各选那一组词填进去恰当,为什么?
生:第一首选C项,因为“闭,暮”切合作者被贬时孤独凄苦的心境。第二首选B项。因为这一组尤其是“犹眠”突出了隐居者的闲适。
师:大家说对吗?
生:完全正确。
师:好!说明大家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散文特点,真的理解了会用了。最后问一句,大家这一堂课心情怎样?
生:不怎么样。
师:为什么?
生: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
师:就要这个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你才真的读进去了,品尝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须永远走出这种感觉,因为故都的“清、静、悲凉”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写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国早已进入改革振兴时期,崭新的时代,激发我们的当是壮志豪情。
下课。(台上台下掌声四起)
板书设计(略)
【投影训练材料】
下列诗(词)作空缺处,分别填上哪个字最恰当?为什么?
1、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秦观被贬作《踏莎行》)
A、迎、红 B、溢、残
C、闭、暮 D、荡、圆
2、桃红复□夜雨,柳绿更□春烟。花落家童□扫,莺啼山客□眠。(表现隐居生活的闲适)
A、润 绕 忙 无 B、含 带 未 犹
C、遭 惹 懒 高 D、逢 喜 急 恼
────────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3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