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肖家芸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本《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什么。
生:(齐读两遍,一生举手)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
师:能从语法分析着眼,说得再具体明确一些吗?
生:“秋”是中心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
师:“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也就暗示了什么?
生: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
师:很好!“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概括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生:(快速翻阅圈点,一分钟多一点便有举手发言者)“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
师:大家说,对吗?
生:对(齐声)。
师:(面向答题同学)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这么准?介绍介绍经验。
生:好的散文一般是开宗明义,点出文眼或主线,所以读散文开头句特重要。
师:你能举出学过的课文例子来证明一下吗?
生:如《荷塘月色》开头的“心情颇不宁静”,《绿》开头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师:说得很对,只是不全面。散文的眼有的居首,有的在尾,有的位中,只是首尾居多,所以常说瞻前顾后是快速把握散文要义的诀窍。本文开头的“清、静、悲凉”确实是全文的眼。那么集中写景的在哪些段落?
生:在3~11段。
师:你能推断一下,本文学习的重点在什么地方?
生:在3~11段。
师:理由是什么?
生:3~11段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
师:说得好。我来诵读文章的主体部分,你们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起呈现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下面就请大家顺着我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教师范读,以低沉舒缓的语调,渲染出课文所描写的“清、静、悲凉”的气氛,将学生带入“故都”特定的秋境之中去感悟)
大家听完了,再复查一遍,看看描绘秋色、秋声的词语是否找全了,尤其要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
生:文中写秋色的依次有:芦花、柳影、夜月、碧天、牵牛花、枣子。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牵牛花”作者最喜爱的是蓝色,我以为用“蓝朵”概括更具体一些。另外,人穿的“青布”也应是秋色的一种。
师:这位同学由物及人,开拓了视野,补充得好!还有新发现吗?
生:我以为“槐树的落蕊”也是秋色中的一种,它的花白里透黄,与文中描写的其他色彩格调一致。
师:(激动地)你知其然,还说出了所以然,高人一筹。(台下掌声响起)请继续说,你说“与其他色彩格调一致”,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总的格调是什么?
生:冷色。
师:能简要分析一下吗?
生:芦花、槐蕊是灰白色,碧空、蓝朵、青布是青蓝色,柳影、夜月是暗黑色,所以说故都的秋是融灰白蓝暗等多种冷色调于一体。
师:分析精当,掌声鼓励!(台上台下,掌声响起)面对这么多冷色调,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会感到很冷清,很孤独。
师:大家会有同感吗?
生:有(齐声)。
师:对!观秋色,故都的秋好冷清哟!故都的秋声如何呢?
生:文中写了不少秋天的声响,比如:虫唱、钟声、蝉声、雨声、人声。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第七段有一句“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这里的“息列索落”应是风雨交加的声音,我们听到明写的雨声,还应辨出暗中的风声。
师:这位同学的超人之处在于从细微之中推出隐含的东西。借鉴这种读法,还能获得类似发现。
生:我读了第四段“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这句,耳旁就回荡着那细微的刷刷声,我以为帚声也是秋声的一种。
师:好!不过,这么多声响交迭一起,“故都”究竟是闹还是静?
生:当然是静。
师:有分析,有例证,才能使人信服。
生:试想,在那无际的秋空下,连小虫、扫帚这些细微之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之静吗?好比我们家里的闹钟,在人多喧闹时,你根本听不见它的走动声;你能听得见,那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师:有理有据,深入浅出,我服了。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就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以动衬静的艺术辩证法。由此看来,闻秋声,故都的秋好寂静啊!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你处在如此寂静的秋空之下,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孤独、痛苦。
师:对!越静,越感孤独。如果你既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又置身于孤寂的秋空之下,你心里将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悲凉。
师:说得好!这“悲凉”二字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不过,我有个疑惑,哪位帮我点拨点拨: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闹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生:因为作者不喜暖色,不好热闹。
师:为何不喜暖色,不好热闹?
生:作者当时心境不好。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自读提示”中写着呢。
师:请摘要读一读。
生:(读“自读提示”第三段前半部分说明文字,略)
师:能就此分析一下吗?
生: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我要是遇上不快的事,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连灯都不开,这样才好受一些,我想这种感觉人人都有。(台下掌声响起)
师:好极了!这位不仅将心比心,善解人意,更重要的是他点出了“时──情──景”三者的关系: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这种特色必须在读中品味,请大家齐诵3~4段,力求读出清、静、悲凉来。
生:(齐读)
师:味道还没有充分读出来,课下要反复读。把握了情与景的辩证关系,才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妙。下面我来点几处,你们评评看。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