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 汪振学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1、抓住文章特点,加强朗读教学,具体从感情基调、文章结构、语言特色、表达方式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现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
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3、教学难点:
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课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①。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至极,同年(1926)四月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放录音。要求学生做到两点
1、解决生字词:
投影:
洗涤(dí)惮(dàn)攒射(cuán) 尸骸(hái) 桀骜(ào)喋(dié)绯红(fēi) 浸渍(zì)2、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快慢、语音的轻重,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这是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把握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是为了记念刘和珍等烈士而写的悼念性文章。作者为烈士的壮烈牺牲而悲痛,对酷杀烈士的段祺瑞执政府而愤恨。
3、试让学生回答,作者的悲愤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投影:
作者的愤怒主要表现在:1、段祺瑞执政府对手无寸铁的爱国请愿的青年学生居然残酷虐杀,“死伤至数百人”,其惨状令人发指;
2、事后那些无耻的文人立即紧密配合,马上放出“流言”,污蔑学生是“受人利用的”,更加令人怒不可遏。
惨象、流言,强烈地刺激了作者的心,使鲁迅愤怒到无话可说的地步!
作者的悲痛主要表现在:
1、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学生为声援外交,抗议帝国主义入侵而举行请愿时,她们是“欣然前往的”,“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样一个始终微笑、态度温和的青年学生,为了追求真理而惨遭杀害,作者怎么能不悲痛呢?“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2、当时一般市民,对于刘和珍她们的死,有的保持沉默,有的则作为饭后的谈资,随着时间的流逝,“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对此,鲁迅十分痛心,于是写这篇文章教育大家不要忘记这最黑暗的一天,不要忘记这血的教训,以激励人们的斗志。
统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不可抑制。朗读课文时,必须掌握此点。
三、分析课文结构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⑴ 介绍写作缘由。
⑵ 交待写作目的。
⑶ 回忆认识过程。
⑷ 抒写惊愕、义愤。
⑸ 叙述遇难经过。
⑹ 总结经验教训。
⑺ 热情讴歌赞扬。
2、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对七个部分作进一步的概括:
一~二部分:说明写作本文的起因和目的。
三~五部分:回忆往事,谈对刘和珍的印象,介绍她的为人,随后具体地记叙烈士殉难的经过,深刻揭露杀人者的滔天罪行。
六~七部分:评述革命青年死难的意义,号召革命者用更有效的方法去战斗。
3、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⑴ 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起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起因一:来自群众的要求。开追悼会的当天,程君问“我”,并“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起因二:因为刘和珍反抗黑暗,追求光明。在进步刊物常遭扼杀的情况下,尽管生活很艰苦,刘和珍毅然预订了全年的《莽原》。就此,“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起因三:听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因此写本文,“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写作目的:悼念烈士,揭露敌人,教育“庸人”,激励人们起来推翻这“非人间”。
⑵ 读课文第三~第五部分:
(一名学生读第三部分,集体读第四、五部分)
第三部分:追述作者与刘和珍生前的交往,介绍了刘和珍的高尚品德。这一部分写了三件事:
① 在反杨斗争中,刘和珍“不为势力所屈”,不畏强暴;
② 授课交往中,感受到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性格特征;
③ 驱杨斗争胜利,女师大复校后,有些教职员准备陆续引退,她却“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写出她宽广的胸怀和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
⑶ 第四、五部分:详细叙述了刘和珍等烈士在惨案中英勇牺牲的经过。这两节夹叙夹议,既是对烈士精神的颂扬,又是对杀人者惨无人道的凶残本性的声讨与鞭挞。抓住文中重要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