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酉阳县第二中学 王兴业
(领读,齐读三段。)
(再齐读一遍。)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尝试背诵。)
4、听录音,取长补短
四、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找同学背诵,有些地方背得不是很准确,让学生思考其原因。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死背是管不了多久的。下面我们就去分析理解这篇文章。
二、翻译全文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利用《文言文常用字字典》翻译全文。
2、教师讲解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例如:
原句:郑人 使我掌 其 北门之管。
│ │││ │ ││││
译句: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按原文表达的大意翻译。例如:
原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译句:(张衡)到职工作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退职回家。
为了准确表达文意,对原句中加点词语没有直译,而是运用了意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⑴ 留。即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其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分别是年号、人名和地名,翻译时都可直接录用。
⑵ 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故无法译出,翻译时可删出不译。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在“久”之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翻译时可删去。
⑶ 补。就是增补:
① 变单音为双音词;
②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③ 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正确翻译应是:(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注意补充出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⑷ 换。就是替换。在今天,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不可用今义当古义。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又如:
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句中的“岁”应换成“年”。
⑸ 调。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特殊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及时调整。翻译方法,先调整语序再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此句可调整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⑹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文言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云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顾”是多义词,它的义项共有七条:
① 回头看。
② 看。
③ 探问。
④ 拜访。
⑤ 顾惜,顾念。
⑥ 考虑。
⑦ 但,但是。
⑧ 反而,却。
在这个句子中用“①”最合适。
⑺ 固。有些文言文有固定的格式,翻译时也有固定的译法。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得无……乎”是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翻译时按固定格式译出。
⑻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义,直译会不明确,应当意译。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直译为“连秋天的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这就是“意”译。
翻译的步骤,大致可以这样进行:
①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② 通读全句,标注要点。
③ 按照词序,对应翻译。
④ 调整语序,符合规范。
⑤ 检查校正,以防误译。
3、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作简单的点拨。
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于”的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军”名词动用,“贰”数词动用,省略句。
4、再次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调整。
三、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第三题。
第三课时
一、导语
昨天同学们已经对课文翻译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的翻译情况。
二、内容分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让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学生补充,教师点评。
⑵ 串讲第一自然段: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介宾后置,讲解语法要点),且贰(数词作动词,有二心)于楚也(介宾后置)。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省略“于”)函陵,秦军氾南。
词语积累:于、贰、军、以。
语法讲解:状语后置、数词动用、名词动用。
教师分析:
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秦、晋两个强国的围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晋军函陵,秦军南”,既然两国的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函陵”“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占领,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