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关于阅读《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课文内容分析与教学思路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中学 王厚敏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第二单元 > 关于阅读《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课文内容分析与教学思路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中国,教学时应有意培养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单元提示第三段对此作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这段文字中就包含了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1、朗读背诵;

2、知人论世;

3、品味情意;

4、培养语感;

5、注重审美。

本单元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反复诵读作为理解文章的前提和培养语感的途径,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内容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这个单元的课文虽然是以描写景物、记叙游赏经历为主,但是绝不排斥抒发感情、讲述道理。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风明月的同时,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叹;《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在勾画山中风景的同时,流露对朋友的深挚情意。总之,这些作品都是将抒情、写景、记事、议论融为一体的,文中的一草一木都渗透了作家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其情感趋向,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

3、仔细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多背诵其中的优美语句。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传诵千古的游记名篇,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富,各据其妙。《兰亭集序》中骈散间行的清新文风是它的突出特点,《赤壁赋》代表了宋代散体文赋的特点,《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书中有画、书亦如诗的写作手法对后代影响颇大,《游褒禅山记》中对后洞游览过程的简笔交代被人称道。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作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品味优美语句,体会写景散文中常用的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尽可能多背诵一些篇章,以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文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1、《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申述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全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这部分描写得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到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而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进而产生了哲理的思辩。他认为“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地驳斥了老、庄“齐寿夭,一生死”的言论,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现象,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向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作者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纵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情感之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本课教学可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理解文意、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翻译相关文句;引导学生分析文言现象并归纳。教师此时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指出重点,并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可结合可课后练习进行巩固性训练。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在简单分析内容的基础上,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感知作者蕴含在文中的生死观。

2、《赤壁赋》:

《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借以抒发自己被贬之后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本文先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他与客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当时泛舟游玩之乐,溢于言表。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短暂的慨叹,文章也就由此由情入理,从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文章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似一剂良药,让客人终于“喜而笑”。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来揭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道理。

本课教学可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理解文意、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翻译相关文句;引导学生分析文言现象并归纳。教师此时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指出重点,并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可结合可课后练习进行巩固性训练。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景、情、理相交融的特点和语言特点。在了解苏轼及其在黄州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探究体味作者旷达的生命观。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