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 张芳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并全班有感情地朗诵《沁园春·长沙》
二、具体研读词的上片
1、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诗人所处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请问“独立”能否换成“站立”?为什么?
明确:“独立”,既是指一个人,也含有精神孤独的意味。孤独感往往蕴含着丰富和深刻,在历代文人的诗作中屡屡出现。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苦,李白“独坐敬亭山”的钟情,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傲,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凉都让读者想起。
“寒秋”,点明时间,寒冷与江水、孤身一起构成了诗人抒怀的典型环境气氛,萧索而空寂,诗人压抑而孤独,几乎没有多少生机。
2、第二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紧接上句。诗人视线一转换,却看到了与环境完全不同的景色。“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湘江秋景图”。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看”字所领七句所描绘的景色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⑴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⑵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渲染,呈现出的是一个自由辽阔的空间,一副色彩瑰丽的画卷,晚秋的静穆中跃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了千古背秋之气。
3、提问: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风有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也写得非常漂亮。《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义欧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明确:
⑴ 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
(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⑵ 百舸争流: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⑶ 鹰击长空: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也有这种作用)
⑷ 鱼翔浅底:“漫江碧透”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全句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
4、提问: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背景: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伟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当德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⑴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 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自感交集而生“怅”。
⑵ 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⑶ 书法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5、提问:我们分析到这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词的上片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词的上片)
三、具体研读词的下片
1、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哪些内容作了回答?
明确: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2、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明确: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3、注意“峥嵘”、“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遏”等词的语境意义,理解“指点江山”、“万户侯”的借代手法和“粪土”的名词意动用法。
明确:“携”“侣”“同学”表明革命同志的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风貌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藐视恰到好处。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深意?
明确:“曾记否”唤起回忆,鼓舞斗志。
四、课后作业
1、课后阅读毛泽东诗词《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
2、比较鉴赏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并写成三百字的鉴赏小短文。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