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众理解科学是国际科学传播界的一个重要口号,要让公众理解,首先需要让传媒理解。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大光把科学传播的渠道比作一条河:上游是科学家,中间是媒体,下面是公众。科学家研究创造出来的,需要通过媒体承上启下或转换过来。
有人问卡尔·萨根之子、科普作家多利恩·萨根:“卡尔·萨根为什么有名?”他回答说:“也许正是因为有名而有名。这是一个循环。”
吴国盛教授认为,卡尔·萨根的成功是因为他有市场,这与商业化运作,与他的包装形式是分不开的。我们的传媒要敢于对科学家进行包装,使之成为科学明星,成为科学的代言人。传媒不要一开始就认为受众不接受,这个市场需要培育。
谁能成为“中国的卡尔·萨根”
毫无疑问,具备深厚人文修养的科学家自身是最理想的科普工作者。卡尔·萨根曾直率地指出:任何一个社会,如果希望在下个世纪生存得好,且其基本价值不受影响的话,那么都应该关心国民的思维、理解水平,并为未来做好规划。
卡尔·萨根曾说:“我坚持认为,科学是达到上述目的基本手段──它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如果科学家不来完成科学普及的工作,谁来完成?”
近年来,中国在反伪科学中也出现了一些精英;但科学家们认为,这些人还不足以成为科学的代言人。这些人仅局限在打击假学术、假新闻、伪科学上,没有向卡尔·萨根那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公众;而且这些人大多不是科学界的权威,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远远不够。
笔者还听到了另一种观点:科学家的主业是科学研究,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普及工作中,当前急需一支优秀的科普队伍。
吴国盛教授认为,科学传播在体制、管理、经费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培养科普队伍应该从教育入手,但我国中学里为了应付高考而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班,人为地制造两种文化的隔阂,这对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显然不利。而在大学中,目前还没有科学传播的本科学历设置,专科和研究生也是在尝试过程中。当前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他认为,当前的科普工作更多是由退休的科学家担当,在职的科学家也应当抽出时间来做这项工作。
但他坦承,科学和科普是两个领域,科学家做科普工作的效果不一定就非常理想。他认为,需要专业的科普队伍来完成科学传播。他说:“在科学传播业中做出杰出成绩的科学传播工作者应该称为‘科学传播家’。其中既包括科学传播的组织家、活动家,也包括科学传播产品的创作家,当然其主体是在媒体和特定传播机构工作的人们。”
科普作家卞毓麟说:“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我的意思是说,它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关注。”
也许,只有国民整体科学素养提高了,中国才能出现自己的卡尔·萨根。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