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过秦论》的结构艺术

张汝扬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过秦论 > 《过秦论》的结构艺术

在我国的古代议论散文中,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出色的作品。它和其后柳宗元的《封建论》,苏洵的《六国论》交相辉映,各以自己的鲜明特色,丰富了我国史论体裁的表现方法,在古典史论的园地里放射出绚丽的光彩,耀眼夺目。

贾谊“年十八”即“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由于受到守旧派的诋毁,一生坎坷,抑郁寡欢,极不得志,终于夭亡,仅活了三十三秋。这位思想敏锐,才华横溢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只留下58篇文章,刘向把它编辑成为《新书》。《过秦论》是它的第一篇作品,也是历代文选编辑者公认的论体散文的师祖,无论是昭明的《文选》,还是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都把它放在《论》的首位。

秦以前的文章,重在著述,其形式为经为史为子而不成为集。从汉到六朝,文人所作才开始由著述之体成为单篇散文,这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变迁。郭绍虞先生曾把这比作“好似小说之由长篇而变为短篇,戏剧之由多幕而进为独幕,诚是一种进步。”《过秦论》则是这种进步的开端。它以史论政,是一篇观点鲜明,章法严谨,言辞激切,感情强烈,气势豪迈,逻辑性和形象性兼而有之的出色政论,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古文观止》在评点《过秦论》时说道:

“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仁义不施’一句便断尽,从前竟不说出。层次敲击,笔笔放松,正笔笔鞭紧,波澜层析,姿态横生,使读者有一唱三叹之致。”

这是对《过秦论》结构艺术的准确评价。本文想对此作些阐发。

一、富议于叙,卒章显志

韵书说:“论者,议也。”议论文章一般总要发表见解,以议为主。象《封建论》论事,在“天地果无初乎”、“生人果有初乎”的设问中开头,一上来柳宗元就议论了一番;尽管中心论点寓于论证的整个过程,而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特点是十分清楚的。《六国论》作法虽异,但它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结尾点题,中间以逐一分析六国对秦的不同态度进行论述,议论的主线也是非常突出的。《过秦论》呢?有相同之处,亦有自己的特点。它虽也在“论”,借评论秦的过失,来阐发他的“农本”思想,要汉统治者实行仁政,反对富人奢侈浪费,暴政高压,然而只是于“末‘仁义不施’一句便断尽,从前竟不说出”。全文五个段落,除了最后一段,前者均在叙事。第一段写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力图富强,开始执行统一天下的计划。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世,进一步蚕食六国;六国合纵,众谋弱秦,结果反为秦所困,第三段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以武力统一天下,又用暴政统治人民。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秦很快覆亡。总之,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的顺序写了秦兴亡的全过程,象似“述而不作”,未加评论。其实,文章正是以前面的叙述,拿秦朝兴亡的史实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为第五段服务。这第五段,特别是最末一句,那是点题之笔,文章灵魂之所在,全篇脉络全从这句倒引出来。前面的全部叙述都是为服从于阐述这一论点,而加以剪裁、组织安排的。

文章一、二两段写秦的富国强兵,图谋统一天下,意在点出秦取天下靠的是武力和权谋;三、四段写始皇立国,秦朝速亡,与前对照,意在紧扣“仁义不施”,为托出中心论点提供依据,为以后的发展蓄势。因此第五段承上叙述,稍加论证,就水到渠成,收束全文;卒章显志,有千钧笔力;显示了我国古典议论散文中寓议于叙的优秀传统。

二、对比映衬,波澜层析

这是《过秦论》结构上的第二特点。宋人谢枋得说:“凡议论,好事须要一段歹说,不好事须要一段好说。如此则文势亦圆活,义理亦精微,意味亦悠长。”《过秦论》正是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开启了单篇议论散文对比论证的先河,影响着唐宋古文家,影响着《封建论》和《六国论》。

《过秦论》不论是前半篇的叙事,还是后部分的议论,都是在对比映衬中展开,在展开中文势曲折,引人入胜;顿挫跌宕,姿态横生。

古人作文,要求“凤头、猪肚、豹尾”。《过秦论》的开头堪称凤头,从高远处落笔,紧紧地吸引着读者。全段叙写孝公时秦的始强。第一句点明秦的有利地形,极写秦“并吞八荒”的雄心;接着写它为实现自己的图谋而采取的内外政策,突出了秦的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如爆竹,骤响易彻”,引起读者的关注,起得漂亮、有力。这是正面叙写。第三句却笔锋一转,折入侧写,从它的结果“拱手”轻取“西河之外”,来反衬孝公的初强。这样以正反结合的描叙,突出了段的内容,而使文势有了起伏。

第二段按叙事的顺序,继续展开。在第一层简洁交代中,略写惠文、武、昭襄三世的“又强”。正欲写秦之强时,殊不料转入第二层忽而写六国,详写诸侯见此情景,罗致人才,订立纵约,共谋弱秦,并与第一层形成详略对照,造成悬念,使读者不能不注视着事态的进展,这是一。其二,这里极写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四君的贤能和政治上的号召力,又不惮其烦地列举六国人才之众,用意都在为第三层铺垫、蓄势。因而循势进入第三层,写双方交战:一面是六国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忙急地攻秦;一面是秦的“开关延敌”,安闲地击散“九国之师”,上层写诸侯之强,正是为了反衬此层秦的益强。而且这里写秦与诸侯抗争中的强大,也是预先为下文的速亡、反跌,伏了一笔,且正“笔笔鞭紧”,逼近中心论点。

第三段又以顺序推进。在开段虚叙,略写孝文王、庄襄王稍作间息过渡之后再振起一笔,进入详写;作者用浓墨重笔,不遗余力地极写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威振四海”,统一天下,掀起了第一高潮。行文至此,我们可以把它划为叙事的第一大层,这一小层则是这一大层的小结,总写秦的善用武力权谋,突出它的善于攻取。需要指出的是:贾谊在上篇叙事中着意写秦的“善”和“强”,正是为了和叙事的后部分,下半篇的速亡形成对照,从而突出它的不善守成,为引出议论、推出论点作好准备。因此下一小层文势遽转,极写秦的暴虐,揭示它的不会守成,暗伏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论点。所以,这段虽是叙事,但在对照中秦之所以速亡的原因已经隐含其中了。因此,看来好象“笔笔放松”,其实“正笔笔鞭紧”。

而其间用“于是”一词,连接上下两层,既表达了承上叙事的文势承接,又写出了文意的转折。虽是虚词,也费斟酌,用得甚好。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