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荀子》概论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劝学 > 《荀子》概论

⑵ “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圣人与常人在天性上并无差异,但由于后天的努力,才使圣人优于常人,这种后天的努力,就称“人为”。

古时候,圣人为使人民都能够成为善良、守法的百姓。创立了一套治国化民的制度,例如树立君主权威,以礼、义作为人民的行为规范,及制定完善的刑法等。当一国幸得仁君时,他必会采用圣人的这套制度来治理国家,如此,人民就能奉公守法,国家也必会步向康庄大道。

一旦国家不幸,遇一昏君。他却不会来用圣人的制度治国, 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恶势强权抬头,正义真理无法伸张,社会秩序也会很快地崩溃,国家自然无法强大。

什么是圣人呢?圣人乃是众人之中的佼佼者,也就是最优的人。以古时候的大禹为例,大家都尊他为圣人,是什么道理呢?原来大禹具备了仁、义、礼这三个高超德行,仔细想想,仁、义、礼这三者都是为大众所了解而可以实践的,假使一个人想成圣人,就必须明了这三项道理,并且,持之以恒彻底实践。最后, 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也许一般人会认为成圣太难,且看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又有几位是圣人呢?如果有这种想法就错了。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努力追求学问,注重品德修养,时时不忘行善,那么在不知不觉中,他已达到了仁、义、礼三者,而成为圣人。

4、非十二子篇:

本篇是对十二位思想家所作的一番评论。荀子先把战国时代极为活跃而享有盛名的十二位思想家分成六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论,将他们逐个评驳。此外还谈到知识分子的处世方法, 并对当时学者们丑陋的一面进行了批判。

5、儒效篇:

这篇是站在儒家立场,说明它对安定天下所作的重大贡献。同时认为圣人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中心人物,但仅以仁政治 国是不够的,必须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才能使国家富强、长久。这是一种讲求现实的理论。

6、王制篇:

本篇以礼、义为基础,说明政治的具体面目。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中的阶级和所担任的职责,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又认为君主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王者、霸者、强者,并说明了王者之所以优于霸者、强者的地方及其所负的重大责任。

7、富国篇:

在此篇中,专门讨论王者的经济理论。叙述一位君主如果想要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就必须团结全国上下。在财政上力求节约,在生产上提高效率,在国防上充实国力,如此才能达到目的。不过,这种经济理论虽然是以满足人民生活为出发点,但荀子认为仍应根据每个人的身分(即阶级)来实行,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8、议兵篇:

在本篇中,主要叙述军事和战略的理论。王者应该采用仁君所主张的兵法,使对方心悦诚服,自动投降。因为真正的战略并非用军事的观点来拟定,而是以君主的德望为基础,并且只是 一种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政治手段。

9、解蔽篇:

叙述人类这颗主宰权衡的心如何发挥功能,及当心受到外在引诱而迷惑时,会招致何种灾祸。主张对一件事情作出正确判断后,就要完全发挥心的功能、并且这颗心不能与社会伦常脱节。本篇还涉及到心理学、认识论的范畴。

10、正名篇:

所谓正名,就是匡正言语之乱。本篇对言语的形成、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祔对正名产生的俢等都有详细的叙述;对如何引导人类欲望走向正途也有清晰的说明。

二、名句摘录

“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尝粹而来也;其去也,所恶未尝粹而往也”

我们想要获得某样东西时,不见得就能如愿的获得那些东西;而当我们对某些事情感到厌恶时,也无法如我们所愿完全将它们除去。这就好比你阅读一本人人称道的好书时,里面的内容未必完全是你所喜爱的,但是你能将一部分撕掉不要吗? 所以说一件事情的取舍,应该事先权衡轻重,再做决定。(《正名篇》

“从道不从君”

国君在治理国事时,如果依正道而行,为人臣 者就应该听从他的命令办事;一旦君主违背这个基于社会正义 的“正道”来治国时,身为属下的巨子就必须直言进谏,而不计一切后果。(《臣道篇》

“人生不能无群”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决不可能离群独居;但在一个由众人组成的社会中,每一份子都应明了自己的职责,分工合作,如此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否则,社会将出现混乱局面,人类的生存将会变得艰苦不堪,所以荀子再三强调以礼、义教化百姓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王制篇》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在一般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时, 高高在上的君主必不可能富有;而当人民衣食无缺、生活富足时.他们的君主必不致贫穷。换句话说,人民生活富裕,就是国势强盛的基础。(《寓国篇》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如果把君主比喻成船,人民比喻成水,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君主与人民间的密切关系。试看水可以波平无浪地使船顺利航行,也可以兴风作仅使船沉没。换言之,使船沉、浮的决定都操在水的手中。同样的道理,当人民对君主治理国事的方法不满意时,君主就会终日惶惶不安,不久于位了。(《王制篇》

三、题意解说

荀子是战国时代的卓越思想家。有一段时期,荀子也被人称为“孙卿子”。

荀子,赵人,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末。早年游学齐国。在齐颇受推崇,享有盛名;后辗转至楚,在楚国曾任职于兰陵县,这期间,他也曾到秦、赵等国旅行。荀子是一位具有实际行政经验的言论思想家。然而,他最感兴趣的却不是从事政治工作,而是把政治当作思考的对象,研究哪一种政治最有利于百姓。

荀子将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学说集中起来,并发扬光大。荀子全文共二十二篇,其中大部分都是由荀子亲自执笔,内容涉及教育、政治、文学、音乐、军事,经济、认识论、逻辑学等多方面,几乎与哲学所涵盖的广大范围无异。

荀子的立论基础,建立于维持天下的安定局面和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上。他认为自己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不过,在许多地方,他又修正了孔子的言论,并反对孟子。因此,不能将荀子一书简单地归人儒家学派。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