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这本书,为分崩离析、激荡动乱的时代,带来大一统的思想。
“子”乃是古人对学者的尊称,荀子即是尊称荀老师。现行荀子的版本,起自劝学篇,而迄于尧问篇,计收录32篇,每篇皆有特定的中心题旨,以及广泛的讨论。
一、内容概要
1、劝学篇:
荀子一书的首篇。阐述后天教育对人格形成的重大影响,并论究学问的重要性。为学的方法和内容以及自我涵养的重要。本篇不仅阐扬荀子一书之基本主张,同时亦可反映荀子的为人。
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色是由蓝色提炼出来的,却比蓝更青。冰是由水凝成的,但是比水寒冷。如同木材直得能合于墨线,把它揉成车轮,又弯弯地合乎圆规,虽然晒干后翘起,也不可能再恢复挺直的原状,这是“輮”的工夫使它改变的啊!所以,木头一受绳正就会笔直,刀剑一经琢磨就会快利。
同样地,君予若日日三省,不断地穷究学问、必将增长其睿智,不会再有失礼不当的言行。
初降世间的婴孩,尽管他们出生的地点不同,但是呱呱落地的哭声,却不会因地而异。日后随着成长环境的区别,才逐渐染上不同的习俗,更由于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不同的人格。
⑵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登高挥手时,虽然手并没有加长、但是远方的人都能看见。虽然没有飞快的腿劲,藉着车辆的功用,千里之途也能一日到达。身为君子的人,并不是由于天资聪颖,只是善于巧妙地利用各种条件罢了。
例如,有一种被称为“蒙鸠”的小鸟,常把羽毛筑成的巢,用草系在芦苇的苇芒上。风一吹。苇芒折断了,巢中的鸟蛋自然破裂,雏鸟就此遭到摧残。但是鸟巢之所以翻覆,并不是由于巢的构造过于粗滥,实在是因为苇芒太脆弱的缘故。另外有一种叫做“射干”的植物,茎长仅有四寸而已,可是因为它长在高山上,所以能够俯视千仞之谷,这也是得地利之便。蓬是很柔弱的植物,但是它和麻生长在一起时,即使没有支撑物,也能长得笔直。白砂若和污泥混杂一块,必然也被染得污秽了。
所以,君子应当选择良好的居处,结交品格优秀的朋友。为求正心,对自己修身无助益的,即当远离。
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虽有千里之遥,只要步步向前,则必能达到目的。不论是巨渊、深水,都是由百川汇集,然后成形的。不论是何等的劣马,只要不半途而废,持续不断地走上十 天,就能与名马一天的行程相当。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由于持续以恒,专心致志,才获得成功。由此,我们了解:没有专一的心志,就无法拥有清明的智慧; 没有精纯的工夫,就不可能创立显著的功业。
2、天论篇:
本文说明自然界的运行乃是由于天命使然。主张人应主动地去克服大自然,并且进一步利用自然万物,而不只是束手听凭自然的摆布。这是一篇对大自然重新估量、对人类寄予新希望的文章。
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天之运行,有其一定的法则。不论天下出现了何等的圣王或暴君,天的运行也不会有所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虽然人间有吉凶,但那绝非天的意思,而是人为因素所致。因为,一个努力工作而生活俭朴的人,不可能受困于贫苦;一个生活有规律且经常运动的人,也不容易感染疾病;反之,如果懒惰而奢侈,当然不可能得到富贵;生活既不规律又不运动,当然不可能有健康的身体。
所以,在相同的天时条件之下,一个政治紊乱的国家,其灾难必定多于一个国治民安的国家;怨天是错误的,因为这并不是天命所致,而是人自己所种下的祸根……天有四季的变化,地有造物的能力,而人却具有利用两者的能力。天、地、人三者各扮演不同的角色,宇宙的秩序才得以维持。人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而想侵犯天地,那是愚不可及的事。真正聪明的人不会逾越本身的领域而行动。真正的智慧就是不超出人类的领域去做无谓的思考。
⑵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上天不会因为人厌恶寒冷就将冬天从四季中删除,大地也不会为了人们厌恶路途的遥远而将其距离缩短;同样的道理,一位君子也不会因为受到小人的左右,而停止正道的实践。由此便可看出:天、地都有它们不变的法则,而君子更应该有他不变且坚守的原则。
⑶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古时候,当日蚀、月蚀的特殊景象发生时,人们就低头默祷,希望它赶快消失;而当大地龟裂,不见滴水的干旱来临时,人们就架起台子,祈求上苍降雨。看到这种情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那些人真以为如此做,就能达到他们的目的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可是为什么他们仍照着这种方法来祈求上苍呢?原来他们是抱着“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而为之。事实上,即使是人们不求雨,在该下雨的时候,也照样会降雨的。
如果人们把天看得至高无上而盲目地崇拜,倒不如把天降一级看作与万物无异而加以充分利用。把上天所生的各种变化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是比歌颂天,追随天更能增加我们的 利益吗?这句话是怎么说呢?举例而言,我们是应该消极地欣 赏因四季变化所呈现出的迷人景色呢?还是应该积极地利用季节的变化以提高生产呢?一味地敬仰上天,而忽略自己的力量,那是愚不可及的事。
3、性恶篇:
本篇说明人性本恶,只要能树立正确目标,再加上适当的指导与不断的努力,渐渐地,就能将本性转变为善。这是一篇与孟子“性善论”对立的文章。
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的天性本属于恶,后来所以会有善的一面,只是人为所致。
人一生下来,就有许多天生的劣根性,如轻易为利所诱、有嫉妒他人之心及热衷于物质追求等。如任此种天性发展。必会引起许多原可避免的争执,因而破坏社会秩序及道德,导致混乱局面的产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有一位指导者根据法令来教导人们,辅以理、义(此二者乃儒家社会中的行为规范,荀子认为与法颇为相似)的教化。如此方能自我抑制,遵守社会秩序及道德,社会才能获得安定。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想把弯曲的木材矫直,就必须利用固定板,而刀之所以锋利亦是因为磨刀石的缘故。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并非靠后天学习所能获得,更不是人力所能创造的。至于理、义,则是圣人所制定的规范,只要用心去学,人人都可以获得。这种只要努力去学即可获得,只要去做 就可以做到的,就称作“人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