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立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荡气回肠的八个字,揭示了一代中国女性的不幸命运。而这动人心魄的悲歌,是一批具有典型性格的年轻少女,用她们的不幸遭遇谱写成的。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女性的不同典型形象,是《红楼梦》辉煌的艺术成就之一,也是任何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企及的。
对于典型形象的塑造,曹雪芹有着各种各样精湛的艺术手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住特定环境中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本质和特色的行为、动作去刻画人物。这既是典型人物塑造中一条规律性原则,也是曹雪芹特有的艺术专长。比如:用不同的醉态刻画市井贫民倪二金刚和贾府奴才焦大;用不通的诗文描画公子哥儿贾环;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凤姐;等等。
哭是封建女性较为常见的行为特点,有是人在悲伤时普遍的感情常态,它往往表达着人物用语言所不能表达,或者环境不允许用语言表达的心理内容。因此,在贾府那个“人人皆敛声屏气”的特定环境中,再现处在悲剧命运中的女性群像,写哭便成为非常重要的笔墨,它与写笑、写醉、写诗文等等一样,是《红楼梦》人物塑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它又有着更深刻的思想含义和更广阔的艺术天地,因为人物的哭不仅反映着人物的心理,个性等等,还直接反映着人物的悲剧命运。下面,我们对曹雪芹写哭进行一番追踪摄迹的分析,以便探讨他那精湛的写人艺术。
一
与哭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物形象是林黛玉。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上正常人性与封建礼法矛盾冲突的结果。因此这个形象塑造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部作品的成败。而黛玉的性格──多愁善感、聪颖清高,以及幼小丧亲、寄人篱下的命运,使爱哭成为她的典型特点,于是写哭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也就举足轻重。既然生活本身的规律,为塑造林黛玉的形象提供了写哭这片天地,黛玉的悲剧性格自然也是从哭中写来的。
作品一开始,便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神话──绛珠仙草发誓还泪报恩的故事。前人每每惊叹这一构思的奇特,其实奇特之处并不在于神话本身,而在于它敲定了作者要于哭中写出林黛玉的独特个性。然而屡次用同类动作来刻画人物,极易失之重复,这是黛玉形象塑造中的一大难题。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创作原则,就是关于“犯”与“避”的辨证关系。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不犯之而后避之,无所见其避也,唯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曹雪芹同样是精于此道的,而且还高于前人。写林黛玉之哭实是相犯,而且是回回相犯,然而对她的每一次哭,作者都以不同的笔法,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人物的不同侧面,这又正是所谓“犯之而后避之”。曹雪芹是以真正艺术家的魄力来写黛玉之哭的,绝无敷衍之笔。请看作者的描写:
第三回,黛玉进府第一天晚上,便为宝玉摔玉之事偷偷在房中“自己淌眼抹泪”。这是黛玉进府后第一次哭泣,作者用笔极淡,只是从小丫头鹦哥口中间接叙出,作为对黛玉所处环境的第一笔铺垫。黛玉丧母离父,投身于“钟鸣鼎食”、“诗书翰墨”的外祖母家中,本是极乐之事,但她反而偷偷落泪,并认为“倘若摔坏那玉,岂不是我之过”?于是这一哭巧妙地反衬出黛玉进府后茫然无所依的恐惧感,简明、含蓄地画出了一幅寄人篱下的孤女图。第五回,黛玉与宝玉不知为何言语不和,“又气得独自在房中垂泪”。这里一个“又”字,扩大了描写范围。脂评说:“又字极妙,补出近日无限垂泪之事矣。”黛玉有何“无限垂泪”之事呢?原来,贾府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的薛宝钗。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这就拉开了林黛玉悲剧的序幕。不能“随分从时”是黛玉与宝钗的重大区别,也是她爱情悲剧的根源之一,它表现了林黛玉叛逆型、理想型的性格与封建社会环境的根本冲突。黛玉垂泪,开始渗透出她对环境压力所发出的不平与忧虑。黛玉的这两次哭泣,叙述方法不同,反映的内容也不同。第一次表现了黛玉的孤独与柔弱,第二次则意在揭示她的悲剧命运。然而这种独自垂泪的形式,说明了黛玉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她的叛逆性格还没有全形成。
第十八回,黛玉错怪宝玉将她送的荷包给了人,气得争吵起来,“声咽气堵,汪汪地滚下泪来”;第二十回,因为宝玉从宝钗处玩回来,黛玉心有不快,才与宝玉说几句话,宝钗又借口史大姑娘叫宝玉把他推走了。黛玉气得“只向窗前落泪”,一会儿宝玉回来,她“越发抽抽噎噎地哭个不住”。这两次,作者开始把黛玉的哭放到性格冲突中去描写。同样是伤心之时,黛玉却不再躲在房里偷偷地落泪,而是越见宝玉越发“哭个不住”。这就写出了黛玉性格的变化,她已从面对周围环境的压力一味惶恐不安,开始走向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来抗挣。面对金玉良缘的强大声势,她向宝玉说明“我为的是我的心”。她希望宝玉能珍惜她的爱情,渴望向他表白自己的心愿,但在封建礼教禁锢下,这些话又绝不能言之于口,于是以哭代之。以致不顾闺阁之礼,愈见宝玉哭得愈凶。“文学的事实是从许多同样的事实中提炼出来的,它是典型化了的,而且只有通过一个现象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许多反复出现的现象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艺术品。”(高尔基)黛玉之哭正是典型化了的,它揭示出黛玉追求爱情,争取生活幸福和冲破封建桎梏的极大勇气,而这正是黛玉性格中核心的东西。
再看第二十三回,黛玉在园中听到《牡丹亭》的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语,如醉如痴,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这八个字真实地画出了黛玉复杂的感情状态。这种感情状态来自黛玉从杜丽娘身上所产生的强烈共鸣。她们同样渴望青春自由,渴望爱情幸福。黛玉被这种心灵的通感震撼了,以致不知不觉潸然泪下。这时的黛玉,已不仅仅为和宝玉的爱情纠葛而哭泣,而是开始悲叹自己的不幸命运,无限向往那无拘无束的理想天地。在贾府,除了贾宝玉之外,只有林黛玉会对这样的诗句“心痛神驰”,感动落泪,而宝钗等人则根本不敢去听去想这些文字。黛玉的思想境界和叛逆性格,在这里得到更深一层次的体现。
第二十七回,大观园众女孩都在欢天喜地地祭花神,唯有黛玉在园中哭吟《葬花词》。这是用诗的语言来写哭,言在哭花,意在哭人,黛玉以花喻己,“呜呜咽咽”,情不可遏。作者巧妙地把黛玉悲哭的情状与她的心理活动揉在了一起。与刚进贾府时不同,黛玉对自己的环境和命运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她终于看清了自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处境,明确地感到自己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她悲愤地呼出了自己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