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

秦德君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红楼梦 >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

曹雪芹真真做到了诗随人出、诗即其人、维妙维肖,而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作者须先在心中有各人的“声调口气”。黛玉作《桃花行》,“宝玉看了,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说:“这声调口气迥乎不象”,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伤,作此哀音。”黛玉的《葬花辞》、《题帕诗》、《秋窗风雨夕》等诗篇,都十分细腻地表现了她那种独立又孤立、不屈又不安、热烈而又悲凉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假如没有这些诗篇,读者面前的林妹妹怕不会如此生动鲜明,读者也很难为其悲凉身世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所打动,为她担忧、痛苦、流泪。就宝钗来说,如果没有“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些从心底淌出的诗句,哪会有丰满如此的宝姐姐呢!

曹雪芹把“追踪蹑迹”地忠实撰写生活作为自己写小说的美学理想,因而在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一些就本身来说写得很不象样,但从塑造形象来说却是非常成功的诗。第十八回写元妃省亲,命众姐妹各题一匾一诗。迎春缺乏才情,绰号“二木头”,常常猜谜猜不对,行酒令错了韵。她所题的匾额是“旷性怡情”,很符合她的个性,是她凡事不计较得失,听之任之的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她勉强凑成一绝:“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内容空空洞洞,词句拙稚,不过是匾额内容的重复。诗本身是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可言的,重要的读诗见人。再如,贾环制的令人捧腹的灯谜,薛蟠的“一个蚊子哼哼哼,二个苍蝇嗡嗡嗡”那样的妙句,其塑造形象的效用,令人绝倒。这些诗本身,是不能以优劣论的。

故事情节的有机部分

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我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之一是在散文中间搀入韵文,和散文相比,韵文不过是一种点缀,一直保持着宋元话本以来“能诗者即为清品”这种仰攀风雅的痕迹。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韵文是可有可无的闲文。如李卓吾所评的一百回本《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中诗和骈体赞文要比后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或七十回本多。其中一些被评者认为是多余的,标了“可删”字样。删去这些附加文字,并不影响内容的完整表达。有些诗词赞赋虽然在形容人物、叙述情节、渲染环境、描绘景象上有一定作用,但读者不耐看时就跳过去,也没多大影响。《红楼梦》则不然。它的极大多数的诗词曲赋都溶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是整个艺术结构的一部分,对叙述文字起着补充、映照作用。如果删去,全书的思想艺术就会为之减色。比如大观园历次诗会作的诗,本身就是“情节链”中的一个环节,既然封建贵族青年吟花赏月是闲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那么描写他们生活就不能不写吟花赏月,否则就等于武断地把他们的生活剥夺了一部分。

《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大观园工程告竣,恭迎元春。如果没有“大观园诸景题对额”,那么宝玉、贾政和一班清客也就不用走进大观园,读者也就不能随着他们的足迹将大观园浏览一遍,对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以极“太奢华过费”的情形也就无从知晓。我们当然不知道潇湘馆何以成为潇湘馆,怡红院何以成为怡红院,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让“潇湘妃子”住在潇湘馆;让“怡红公子”住在怡红院;让“稻香老农”住进稻香村……,看不出作者精心安排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的联系。从人物描写看,如果没有这一段吟花咏柳,那么贾政的迂腐可笑、清客附庸风雅的俗态、宝玉的风流倜傥也无以表现出来。再从题咏本身的表现作用看,尽管作者对大观园景色描绘很出色,但如果没有这些题咏文字,读者对大观园不会有如此清晰的印象。这也是为什么前一时期北京兴建大观园,从这些题额对联中得到启发和借鉴的道理所在了。

由于《红楼梦》诗词曲赋融于小说有机体之中,因此如果舍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意义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情节。比如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写警幻仙姑带领贾宝玉来到“薄命司”看十二钗册子判词和演曲子。倘若对那些判词和曲子跳过不看,或者也象宝玉那样“看了不解”“无甚趣味”,那么我们最多是知道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我们自己也象在梦中。读第二十二回,如果不看那些灯谜,或者把它当成猜谜游戏一眼扫过,那么我们连这回的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意思也不懂。

谶语细探寓深意

《红楼梦》诗词曲赋中有一部分是谶语式的。它在书中的艺术作用,就是暗示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结局。

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比较明显的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它又可区分为二:一是作者把事先安排好的人物命运结局,直接暗示给读者的那些诗。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结构严密、内容相连的“系列诗”。书中那些薄命儿女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宿。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人物命运“则早在册子里一一注定,末路不过是一个归结:是问题的结束,不是问题的开头。读者即小有不安,也终于奈何不得。”(《坟·论睁了眼睛看》)正册中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就象一张履历表划出了她的一生。一从二令三人木:脂砚斋评注“拆字法”,清代周春《阅红楼梦随笔》:“‘二令’‘冷’也;‘人木’‘休’也。”把“二令”理解为“冷”字,可能是误解。吴恩裕先生《有关曹雪芹十种·考稗小记》:“凤姐对贾琏最初是言听计‘从’,继则对贾琏可以发号施‘令’,最后事败终不免于‘休’之”。其实,从前八十回来看,与其说是凤姐对贾琏态度的三个变化,莫如说是贾琏对王熙凤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更为合宜:一“从”,最初是听,二“令”,然后就下令,三“休”,最后休弃王熙凤。

二是回目上写明是“谶语”的。如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写贾府众人制做灯谜。除贾环一首外,其余都隐括着各人自己后来的遭遇。贾母的“猴子身轻站树梢”,谜底荔枝。“荔枝”谐音“离枝”,暗示将来“树倒猢狲散”。又如“原(元)应(迎)叹(探)息(惜)”的四姐妹做灯谜,正是自己日后归宿的写照。“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一响而散的爆竹,用来隐喻元春富贵荣华、瞬息即逝、不幸早死的命运,可以说恰到好处。迎春的“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是用拨乱如麻的算盘,暗喻嫁给中山狼孙绍祖横遭摧残。“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是以断线的风筝暗示探春在清明节远嫁不归。惜春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暗,性中自有大光明”,谜底“佛前海灯”。脂砚斋读此谜时禁不住叹息:“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