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红楼梦》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

陈家生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红楼梦 > 《红楼梦》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

三是在描写突发事件中人物反应时,作者也成功地掌握好“情理分寸”。文学作品中对故事情节的安排,往往采取风云突变地发生了一些突发事件,使情节出乎读者意料之外地转折与变化。这些突发事件催成的情节突转,可以增强作品的生动性、曲折性与突兀感,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取得激动人心的艺术妙趣。“风口浪尖见真情”,在这些突发事件中,准确适度地表现各种人物的反应,也是刻划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书中第44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一节,写了凤姐庆生日时,喜气洋洋,十分热闹。但就在这番嬉闹欢乐的气氛中,“变生不测”,引出了发现贾琏私通鲍二媳妇的突发“丑事”来。结果乐极生悲,凤姐泼醋,寻死寻活,大闹一场。在这突发事件中,当事人凤姐不管怎么胡闹,却不敢越封建纲常的雷池一步。在夫权的威慑下,她对荒淫无耻的贾琏,始终不敢动手,只能“一头撞到贾琏怀里”撒泼。一旦发现尤氏等一伙来了,生怕丢了少奶奶、大管家的面子,便丢下众人,往贾母那里寻求支持。这样写凤姐在这突发事件中的反应,既与凤姐的个性特点相契合,又十分合乎生活的真实性与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可谓顺情入理,适当得体,具有强烈的适度感与分寸感,十分合乎“情理分寸”的。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第 47回,写呆霸王薛蟠存心调戏柳湘莲,柳湘莲心中又恨又恼,结果发生了骗他到北门外头桥上来“苦打”惩治的突发事件。在这“苦打”事件中对柳湘莲反应的描写,是很注意掌握“情理分寸”的:先是在人烟已稀的苇塘边,他笑着骗薛蟠“设个誓”。正当薛蟠恬不知耻地笑着跪下起誓时,湘莲则一反先前的笑态,怒火骤起,挥拳“向薛蟠颈后好似铁锤砸下来”,又“向他脸上拍了几下,登时便开了果子铺”。接着又取了马鞭过来,从背至颈,打了三四十下。后来又挥拳痛打,并逼着薛蟠去喝脏水。尽管如此,柳湘莲毕竟是见多识广、有胆有识的人,在这突发事件中,他粗中有细,急中见智,始终保持着冷静思考,自我克制的。他不想因打死了薛蟠而惹人命官司,因而在这痛打落水狗式的“毒打”过程中,还“走上瞧瞧,知道他是个不惯捱打的”,只得手下留情,控制住自己的怒火与动作,“只使了三分气力”来打,并有理有节地教训说:“你认认柳大爷是谁!你不哀求,你还伤我!我打死你也无益,只给你个利害罢!”。最后,找了个借口,“丢下薛蟠,便牵马认磴去了。”在这个突发事件中,柳湘莲的反应,是只想狠狠地教训一番,并不感情用事,要置薛蟠于死地而后快的。因而“苦打”时,能有理有节,自我克制,适可而止,颇有分寸。既有喜剧性,又有真实感,充分表现了柳湘莲的有勇有谋的传奇人物个性特点,又符合情节突转的逻辑,可谓合理自然,真实可信,这也是在突发事件中,人物反应合乎“情理分寸”的范笔。

四是在表现人物命运的最终结局──死亡时,作者也准确恰当地掌握其“情理分寸”。“《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作为晚期封建社会生活悲剧“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也有不少人物命运的最终结局──死亡的描写。对于书中众多人物的死亡描写,作者都能在进行充分的交代与铺垫后,准确掌握其“情理分寸”,达到最强烈、最深刻的震动效应,以取得悲剧美的艺术效果。就如对正面女主角“泪美人”林黛玉的死,作者就以与“哭”相对应的“笑”来结束其“哭”的一生的。当黛玉吐血病倒时,贾母安慰她:“好孩子,你养着罢!不怕的。”她对此番安慰话语却报之“微微一笑”。而当她“病日重一日”,紫鹃等在旁诡言相劝时,她却只是“微微一笑,也不答言”。这种始终反常的“笑”,是她内心极度痛苦的折光和对世态炎凉的醒悟。当她得知宝玉与宝钗成亲的“噩耗”时,即使到了生命弥留之际,还“痴情未断,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这种黛玉死前的情态描写,既表现了她对挚爱情侣宝玉的深沉依恋,又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满腔怨愤;既有着看破红尘、识透人生的理智,又饱含爱憎交织、绝望无奈的情感,可谓情理交融,真切传神,但又分寸得当,恰到好处。这是人物死亡结局描写“情理分寸”掌握得当的妙笔。就是对于一些反面“配角”的“死”,作者也很注意准确把握其“情理分寸”。就如第11~12回,写贾瑞自投罗网,被凤姐毒设相思局弄死的过程,即是一例。按理说,贾瑞要调戏诱奸凤姐,可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然而作者却通过贾瑞对凤姐起淫心,“故意向凤姐请安”,企图挑弄风情,而后淫心不死,又想调戏凤姐。而凤姐也故装含情脉脉,似乎有意。然而就在这含有滑稽感的描述中,狠毒的凤姐却两次毒设相思局,最终让“淫”令致昏的贾瑞得了“风流病”,心甘情愿地一步步上当受骗被害,最终落得个惨死的结局。这个可笑丑角的命运结局,是事出有因,成之有故,合情入理,自然可信的。令人可笑之余又可悲可叹。这也是作者掌握人物死亡结局“情理分寸”的结果。

总之,准确掌握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是完美文学作品必不可缺的因素,也是古往今来的文学家所臻力以求的目标。是否掌握好“情理分寸”的标准在于它是否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是否与读者的审美情趣相适应。《红楼梦》作者熟谙这个美学原则,因而在人物刻划时,十分注意掌握好“情理分寸”,做到时时不忘“火候”,处处合情入理,既不“过”,又不“不及”,而始终追求一个“恰”字,取得了“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完美无缺、真实可信的艺术效果,给人物形象添彩增辉,使作品内蕴深刻感人。这种艺术手段,值得学习借鉴。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