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
书中还透出许多用曲折手法表现这一主题的地方,如万艳同杯(悲)酒﹑元迎探袭(原应叹息)﹑千红一窟(哭)茶﹑贾代化(带话)﹑贾宝玉(假宝玉)﹑秦钟(情种)﹑贾语村(假语村言)﹑甄仕隐(真事隐)等等都是暗点书中某些含义。更有诗﹑词﹑灯迷﹑酒令﹑骨牌等皆用隐语,对研究该书结构和主旨都有帮助。万艳同悲﹑干红一哭﹑原应叹息是非常明显的有关该书人性被摧残的主题的揭示。
三、《红楼梦》的结构特征
《红楼梦》的结构特征新颖而奇巧。曹雪芹脱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变了说书人那种叙述格的体例,以散文化的描写为主,进行着生活全景的创造,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情世态和人物刻画见长。曹雪芹的创作原则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新境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用以假寓真为结构,全书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
《红楼梦》结构程式纵向发展的线索有多条。一条主线: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四条副线:贾元妃与贾府的联系,僧、道与贾府的联系,贾雨村与贾府的联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些结构线索的设置,不是单一的结构艺术的表现,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不是个体的偶然的,而是带有一般的历史必然性的。从美学角度言,是在封建帝国的末世颓风中,在垂死社会的滑稽闹剧里,酿出的一曲人类情爱悲剧。这一悲剧,是民主与专制、叛逆与卫道思想对峙,而进步思想与美好情愫被毁灭的结果(宝黛的民主与叛逆精神是为贾政、贾母、王夫人等所不容的);这一悲剧,是政治与经济联姻的结果(贾府于政坛显赫,又是皇亲国戚,然经济形势每旷愈下;薛家系皇商之家,经济殷实;而林黛玉父母双亡,不名一文,贾薛两家联姻便是一拍即合);这一悲剧,是封建宗法、礼教综合作用的结果(黛玉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谙人情世故,不拘礼法;不会圆滑,不会虚伪。一个孤立无援,一个不合封建礼法规范,与旧制度、恶势力抗争的弱女子,无论呐喊还是沉默,死是必然的。哭泣与流泪也是一种释解与渲泻)。贾元妃是关涉贾府沉浮的,也是主宰宝黛姻亲成败的重要砝码。她的得宠与失宠事关贾府兴衰;她元宵节赐与宝、黛、钗礼品的贵重差异,便暗示了她的态度,客观上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之一。作为女人,在情感上抵触封建宗法制度,作为皇妃和贾府兴衰的晴雨表,理智上又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自己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同时又去戕害别的美好心灵与情感。一僧一道,疯疯颠颠,唱着好了歌,早已注定金陵十二钗和宝玉的命运,这不是简单的演义和赔衬,是与封建卫道者倡导和恪守的仕途经济相对抗的另一旋律,是特定社会条件下,儒、释、道入世与出世矛盾的体现。贾雨村得益于贾府而发迹,反过来又欲置贾府于死地。历经两次抄家,加剧了贾府政治、经济和精神的危机。而这种个人的道德沦丧和家庭的败落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糜烂的具体表现。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从另外一个视角,展示了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
四、《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的森罗万象,也表现在它的人物塑造上,这是《红楼梦》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特色。它代表了《红楼梦》的最高艺术成就。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其中有妃子、王爷、兵丁、老爷、太太、小姐、丫环、小厮、仆人、村女、村妪、伶人、尼姑、道士……显示了纷繁丰富的封建社会的人生图景。塑造了一大批独具个性、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著名的人物有,反封建的叛逆青年贾宝玉,敢于反抗封建淫威、宁死不屈的婢女晴雯、鸳鸯,刚烈的尤三姐,也有藏愚守拙的美人薛宝钗、两面三刀的王熙凤、外慈内狠的王夫人、迂腐昏庸的贾政、道貌岸然的贾赦,还有贾母、探春、袭人、尤二姐、刘姥姥以及贾琏、焦大等等。这些形象,无不血肉饱满、个性鲜明。这众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
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多少读者研究者都试图对这一人物进行总体把握或特征把握并作出合理解释,然而又几乎都有着与脂砚斋同样的困惑:“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情性,件件令人可笑”。他是“囫囵不解之人,是囫囵不解中实可解,可解中又说不出理数之人。”是难以用正邪新旧美丑等等字眼妄加论断之人,是一个用社会学的方式始终拆不清的人。曹雪芹似也有鉴于此,才在宝玉未出场前,借贾雨村之口说:贾宝玉是一个“时代的怪胎”,(看第二回)。大家都知道,贾宝玉极具闺阁风貌,表里都透露着脂粉气,“周旋在姐妹中表及侍儿之间”。贾政说他是个“酒色之徒”;贾敏所知道的宝玉“顽劣异常,内帏厮混”,警幻仙子和贾雨村对他的评价稍稍脱俗,前者说他是“闺阁良友”,后者说他是“情痴情种”、“逸士高人”。但终归还是带有个人的兴趣点和局限性。《红楼梦》里的人对贾宝玉所做的盲人摸象般的评价,也反映了读《红楼梦》的人对贾宝玉的局限性理解。当然,也有高明的读者读出了贾宝玉身边的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对贾宝玉作出了新的判断:贾宝玉是反封建的叛逆者;贾宝玉是追求自由、平等的人道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的痴情表现的是对恋人、友人、亲人及对万事万物的博爱;有人说,宝玉最后的遁世,表现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己赖以生存的最珍爱的东西被彻底摧毁,理想彻底幻灭所带来的剧痛过后的最终平静。综上所述,宝玉身上的一切,表明的是人类所具有的共性,人类社会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秉性及现象都涵盖在宝玉一个人身上。
《红楼梦》塑造的人物还有一个最大特点,那就是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评价总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际做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这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病弱的林黛玉,貌若西子,多疑刻薄,清高孤傲,任情任性,弄得众人相背;康健的薛宝钗,冠艳群芳,知情达理,宽容随和,稳重和平,深得上下欢迎。林黛玉多情无邪,率真单纯,薛宝钗理智藏 奸,心有城府。这两个形象一经出世,便交替沉浮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和社会形态的变幻中。作为个人来说,在失意时能深刻地理解林黛玉,而得意时又由衷地爱慕薛宝钗,一个社会,在专制压抑的时候,林黛玉备受推崇,而国泰民安的状态下,薛宝钗被大加褒扬。在野党支持的是林黛玉,执政党支持的是薛宝钗,因为薛宝钗是社会和群体中的稳定因素。在文学的评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借用王蒙的一句话:“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从性灵的角度来说,人们喜欢林黛玉。林黛玉的情是为之可以生,为之可以死的情;从深沉方面,人们喜欢薛宝钗,她保持了自己的清醒,有所不为,有所不言,她所达到的境界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