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致
5、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称呼人在交际时对交际背景情况缺乏了解,因此不知道怎么称呼对方。这在与生人交际时经常遇到。比如,去一个政府机关联系业务时,你不知道对方的职务,不知道对方的职称,不知道对方的年龄,甚至也不知道对方的姓名,从以上这些方面称都不行了。过去也许称“同志、小姐”很得体,可是现在这样称呼人家,别人并不见得愉快,因为这些称呼在特定的环境下,被赋予了特有的内涵。政府机关里不习惯“先生、小姐”的说法,很多人现在又不愿意接受“同志”这个称谓语。因此,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称谓语。
6、有一种情况,当两个人间同时充当着两种身份时,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如小张妈妈是高中老师,而小张高中时刚好被分配到他妈妈的班级,这使他很矛盾,不知道如何称呼突然变成他老师的妈妈。
二、称谓语缺位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称谓系统不完备、不健全、不成熟与社会结构复杂化、社会上人与人间的交际活动日益多样化的矛盾。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与人间的交际受到时空限制明显,并且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人们多是“男耕女织”的经济活动,很少有和外界发生联系,其社会结构单一,亲属称谓发展很快。相应的社会称谓起步晚,发展相当缓慢。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伴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与人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社会结构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而社会称谓系统并没有与之同步,无法适应人们交际多样化的需求,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便应运而生了。
2、选用称谓语遵从的原则的变化。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社会是一个封建的宗法社会,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制度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是社会生活的思想基础。所谓的“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等级森严。汉语的传统称谓语系统作为社会的缩影,也有了等级性。等级性是称谓语选择时唯一要遵从的原则。在当时,“男女授受不亲”,女性是禁止与陌生男性说话的,自然就没必要知道如何称呼陌生男性。正是因为中国社会男女交往的缺乏造成了这方面称谓词语的短缺。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男女之间交往和其他生人交往一样日益增多,语言交往活动的变化与称谓的短缺就产生了此类矛盾。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传统的等级原则被平等、礼貌原则所取代,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情况使人们陷入了选择称呼语的困境,为了不得罪对方,有人干脆采取不称呼的方法,这也许就是礼貌原则的曲折体现。
三、解决称谓语缺位问题的对策
缺位问题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的交际质量。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现本文根据称谓语缺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前人提出的方法谈点愚人之见。
对于称谓语缺位的现象,不是因为称谓语短缺造成的。其真正原因是人们的语言伦理观念以及对称谓语的选择的依据原则。因此建立一种开放型的新型的语言交际观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汉语的语言伦理观念呢?所谓语言伦理就是人们对用以人际沟通的语言结构和语言活动的一种价值判断。一定的语言交际形态总要产生与之相应的语言伦理观念。”中国文化中,语言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正是因为受这样的伦理观念的影响,人们在交际中不可能用同一的眼光看待与之交往的所有的人。但新的观念并不会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它受到诸如社会、经济、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广大的人民群众接受了这种新观念,那缺位的现象就会不存在,因为人们会形成自我介绍的好习惯,那样即使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也知道如何相互称呼了。当然,像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那样,学生可以直呼教师姓名,子女也可以叫父母的名字。抛弃“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使用姓名称呼就不会是件难事。姓名称呼词语自身不带有诸如权势等级的因素,不带有褒贬尊谦等感情色彩,它只起到打招呼的作用。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