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误读问题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崔茂新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2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误读问题

【摘要】

现行教材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理解与把握是高中语文教学界一个长达40余年的悲剧性误读事件的历史性延续,这一误读事件的被揭示,或许能成为对高中语文课程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进行深层次思考的契机。

柏拉图曾把惊讶看作是真正哲学家的情绪和哲学决定性的起点。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被严重误读这一客观事实的发现,着实让笔者大大惊讶了一番。

从20世纪60年代起,《讲话》就一直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保留性的经典篇目。由于不同年代的教材具有连续性的特点,现行教材(即现行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及教师教学用书、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及教师教学用书)对《讲话》的误读,显然是承袭过去的教材而来的,而且迄今为止,对教材一直延续下来的误读结论,还没有哪一位语文教育界人士提出过任何异议,全都抱着欣然或默然接受的态度,由此看来,对《讲话》的误读是一个笼罩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界长达40年之久的悲剧性误读事件。

现行教材对《讲话》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对《讲话》文体性质的认定,一直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在文体性质上,《讲话》无疑是一篇悼词,各种版本的教材一方面笼统地称《讲话》是一篇讲演辞,另一方面却又直接把它当作一般的议论文来阐释解读。笔者认为,与一般讲演辞相比,悼辞在表达内容和文本格式方面有着一些特殊的要求,而把悼辞当作论说文对待则必定会造成对具体文本的误读。

首先,在议论文中,感情因素是可强可弱甚至可有可无的,但感情是悼辞的必备之物,甚至可以说悼辞都是出于寄托和表达对死者强烈深切的悼念之情的目的而作;

其次,议论文虽然并不排斥叙述或曰叙事性成分,但议论文中的叙事成分不具有独立性,仅仅作为例子附着并服务于对论点的说明论证,通常也不能铺陈太多,仅仅是紧扣论点的点到为止。悼辞是对死者一生的盖棺论定和事迹缅怀,必然有一定量的且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事迹叙述的内容;

再次,议论文服务的对象是中心论点,悼辞是对一位值得敬仰的人的逝世的追思、悼念和缅怀,以使生理上已经死亡的人在人们的精神上“复活”过来,在人们的心理上和口耳间为死者耸起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与议论文相比,悼辞,尤其像《讲话》这样的经典悼辞,其内涵要丰厚得多。

对《讲话》文体性质的认识模糊,为对课文整体思路的理解和把握埋下了很深的误读隐患。

第二,教材对《讲话》基本思路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严重差池。

现行教材一直把《讲话》第2段第1句话视为全文的中心句,进而把其中的两个“对于”当成“全文的论述中心”。按照这种议论文的读解思路,表达文章意义所绝对必需的语段就只剩下第2段(提出中心论点)、第3第4段(理论两个“发现”)和第7段(直接革命实践)了,其余5个语段竟然全都成了可有可无的配搭儿。误读就这样把《讲话》这一简练而精彩的著名讲演异化为了行文拖泥带水的典型。

笔者认为,《讲话》真正的“中心句”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

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这是一句表现力很强的话。它像经典性的新闻导语一样,把最重要的事实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听众,并具有多个意义层面:

客观事实叙述:1883年3月14日两点三刻,有一个人逝世或曰停止呼吸了。

盖棺论定评价:逝世的这个人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感情隐含表达:对当代人来说,这(即合并前两个层面)是多么的沉痛和不幸啊。

文章第1、第2段其余3句话都是对中心句之情思内涵不同侧面的初步展开。以上可以看作《讲话》之整部安魂曲的第1乐章:序曲。文章这一部分句句说的都是马克思,却一次也没有提到马克思这个名字,这种表达法不仅强化了2段4句话之间的整体性联系,也使全文“中心句”对马克思崇高、准确的综合性评价得到反复提示和强调,显示了恩格斯含蓄、隽永、深赡的语言风格,也表明把第2段划入全文第二部分是违背课文之逻辑脉络的。

文章的第3、第4、第5、第6、第7段是第二部分,可以看作整部乐曲的第2乐章,即主体乐章。文章这一主要部分,着重叙述、论列马克思一生的卓越贡献、辉煌业绩及人生追求,充分展现马克思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一方面,这部分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个相对独立的小层次:即马克思的科学发现(第3、第4段)、马克思的人格境界(第5、第6段)和马克思的革命实践(第7段)。另一方面,行文上层层推进、步步上升的特点,又密切了3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联系。

必须指出,承不承认第5、第6段在全文第2乐章中作为一个与科学发现层次及革命实践层次相并列的人格境界层次的相对独立地位,实际上涉及到对全文主旨的不同理解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如果认定《讲话》只是从两个方面“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抑或只是揭示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双重身份”,就必定不会承认第5、第6段的独立地位,而只能胡乱地做属上或属下的处理;如果认定《讲话》对马克思辉煌业绩和伟大贡献的叙述及赞誉是服务于揭示马克思之精神境界与人格魅力的,以表达对这位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逝世的深切哀悼之情,那就必定会承认这一揭示马克思之人格境界的层次的相对独立地位。在这一层次中,正因为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和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才突出了马克思人格的整一性,这一层次才成为把前一层次(科学发现)和后一层次(革命实践)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关捩点和中枢。就马克思而言,当他作为科学家达到至高境界时,必定同时又是一个革命家,马克思主义代表着科学的革命;反之,当他作为革命家达到至高境界时,也必定同时又是一个科学家,马克思主义又称作革命的科学。正因为如此,他才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第8、第9段为整部乐曲的尾声,是全文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说马克思得到的崇高荣誉和所产生的深远历史性影响。从第8段可知,不仅在逝世后受到革命阶级的尊敬、爱戴和追思是他的崇高荣誉,作为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生前被驱逐、受诽谤、遭诅咒更是他的崇高荣誉,一句“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揭示出了马克思因思想伟大而树敌的人格境界。第9段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祝愿或悼念语,而是全文思想情感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照应文章开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从而获得了首尾一贯、金声玉振的最佳篇章效果。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