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我对《包身工》的理解和处理

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四中学 刘隆凯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包身工 > 我对《包身工》的理解和处理

学习《包身工》这篇课文,恰是翻开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沉重的一页。

常说旧中国国家主权破碎,人民苦难深重,从《包身工》当中,可以得到具体的印证。

根据课前预习的要求,从课文中挑出可以用来解题的恰当的短语。它们依次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特殊的廉价‘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没锁链的奴隶”。

引导把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要点:

其一,本文的体裁是“报告文学”,表明了课文内容的真实性,而本文正是作者深入生活进行考察后所取得的成果。

其二,归结本文中心思想的要点:同情(苦难的包身工)、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和展望(坚信人民必将用斗争迎来光明)。

其三,课文是以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材料为主线,同时穿插了有关包身工制度的材料,两相组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其四,课文中的感性材料部分,在材料的处理上注意到点与面的结合。

上面的第三点,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的一、二两题中,又再次得到强调。这里指出:有关活动的材料属“记叙部分”,有关制度的材料属“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个有关课文全局性的结构布局问题,应当是深入学习《包身工》的最佳的突破口。

在熟悉课文段落内容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课文中“记叙”与“说明和议论”之间的交错穿插,这的确是一种很独特的安排方式。认真归纳一下:

“记叙”(包身工):她们的住、吃和劳动的状况,说明了包身工的生活无比悲惨,包身工真是苦上加苦。感情的基调是对苦难者的同情。当然,同情中也包含有对压榨者的揭露。

“说明和议论”(包身工制度):它的产生、发展和它所造成的结果,说明了这个制度无比残酷,这个制度真是酷上加酷,压榨者真是罪上加罪。感情的基调是对压榨者的谴责。当然,谴责中也包含有对苦难者的同情。

后面(从“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开始)还有一个总结部分,很有顺序地分层总结:先总结“记叙”的部分,从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来看出她们命运的悲惨,再总结“说明和议论”的部分,从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着眼来看出它剥削的残酷,最后以预示斗争前景来结束全篇。

课文内容的实际情况,表明它本身存在着两条线索,都以时间为序,平行向前推进。在这推进当中,它们又是交错穿插地安排着的。这种结构方式,独特少见,认识和理解一下,对于我们增长阅读方面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这两条线索,实际上是一表一里互相支持,感性材料与理性材料互为作用,形成内容上生动和深刻的和谐结合。从教学实践看,后一条线索的蕴含更深,在学习过程中着力相应更大。因此,“预习提示”中的前一条线索是“主线”的说法不那么符合文章的实际情况。其中说到的“穿插”,也不宜理解成副线“穿插”于主线之间。若说成并行的两条线索相互间的交错穿插,是不是还更合适些”?这一点关系到对全篇段落层次的认识和处置,所以有必要稍作一些讨论。

根据这样的理解,可以把课文分成七个部分:一、三、五是记叙的部分,二、四、六是说明和议论的部分,七则是对于上述两个部分的总结。这样区分,或比常见的分成四个部分更合于文章的实际吧?

把握了文章的全局,就应当由粗到细,逐步深入到课文的内容当中,去品出它的深厚的意味。

课文中写“人”与写“制度”既然都存在着时间的顺序,我们在教学的处理上似乎可以排开“穿插”,努力寻求相关内容的一贯和完整。我们先把一、三、五部分这个记叙的内容一以贯之地去学习和理解。

首先,根据表现包身工每个生活内容的有关时间标记,准确判定有关段落的界区。这里的时间,是某一天的时间,也可看作是每一天的时间。这里的一天是从长年累月的无数个一天当中浓缩出来的。

其次,逐一学习记叙内容的每个部分。重要的是理解每个部分如何选用典型的材料,具体写出包身工生活中的某个方面的内容。比如住的部分,写到包身工生活环境的拥挤肮脏和精神状态的麻木迟钝,从而最初揭示出她们受到摧残的深重。在介绍这不幸的一群时,注意到点面结合,最初点出了“芦柴棒”。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笔,交代了住地是“东洋纱厂的工房”,这实际是点出了包身工不幸的根源所在。写吃的部分,比较简明,再从食物的质差量少,进一步突出了虐待的残酷。写劳动的部分,突出的是包身工在“三大威胁”之外身受的更大的威胁:从“不‘文明’的殴打”到“文明的惩罚”。这里又有材料的点面结合,点出了“小福子”的不幸。这三个部分的内容一目了然,很容易把握。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说明这些内容的有序列的组合所起到的作用:它们层层推进地展示了包身工苦上加苦、灾难重重的人生处境。这当中也提到了“东洋纱厂”,写到了老板娘、“拿摩温”、“东洋婆”的种种恶行,形象地揭示出包身工苦难的根源在于内外敌人互相勾结进行剥削和压迫。所以,这条线索,着重记包身工的苦,也从现象上点出了苦因。这为另一条线索从实质上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提供了向纵深发展的坚实基础。

我们再对二、四、六部分也一以贯之地去学习和理解。

首先,这个制度是怎样产生的。要揭开那个“奇妙的方式”,一是突出那句交代包身工来历的很关键的话:它依次交代了什么时候、什么人、用什么方式行骗和欺骗什么样的人,尤其是具体行骗的话,可用来和记叙部分的内容两相对照。这句很关键的话含义很深,实际上揭示了包身工制度产生的主观的也是内部的原因(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和客观的也是外部的原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深)。再是注意那张“包身契据”。这是后面压榨者为所欲为欺压包身工的一个有恃无恐的凭证。

其次,这个制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有关的时代背景,反映出中国人民抗日反帝的情绪日益高涨。课文突出了政治方面的原因,前两点都是从政治角度着眼,最后一点才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其中的第一点显然是论说的重点。应当区别此处有关“芦柴棒”的材料与记叙部分写到的有关她的材料,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此处是作为论说第一个原因的论据而存在的。

再次,这个制度造成了怎样的结果。关于结果,课文从厂方和工人方面都谈到了:前者用数字比较,后者借助联想的手法。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因果的联系:工人的“冤魂”是因,厂方的“膨大”是果。这个部分最不能忽视的还应该是那句揭示一个先决条件的关键的话,尤其是那句话中状语部分的内容:“在一种特殊的优惠的保护之下”,表明中国反动政府屈从于帝国主义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为包身工制度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合法的依据。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