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从“包身工”到“血汗工厂”

邹啸鸣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包身工 > 从“包身工”到“血汗工厂”

去年(2005)是夏衍(沈端先)先生仙逝10周年。如今的读者,只要是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被称为先生的学生──《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直到2004年,才从高一的课本中撤出。该文的影响可以说非常深刻,因为它不但影响了学生们的思维方法,甚至成为了以后新制度的注脚。

感谢互联网,让我方便地找到了《包身工》原文重新阅读了几遍,并且找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教师教学用书(电子版),该书从“课文研讨”、“关于练习”、“教学建议”和“有关资料”四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检验学习效果、如何运用该文分析现实问题。

重读原文及教师用书以后,我想提几个问题与大家共同思考:

1、“芦柴棒”(文中着墨最多的重点人物)被父母卖进这个血汗工厂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或者用更简单的语言表述:“芦柴棒”不进工厂的命运是否比进工厂的命运更好?

2、包身工通过卖身契约失去了自由,那么她们获得了什么?

3、通过历史的与横向的对比,让我们看看中日两国工人的工资差距是拉大了还是缩小了?

4、该报告文学对包身工处境的改善有什么建议?对包身工们改善落后贫穷面貌有什么价值?如何评价该报告文学对脱贫的制度演进的影响?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摘自(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一段

请注意,这一段所引用的“罪行”之“罪”,其实是道德谴责,而不是法律谴责。因为3年包身工契约是建立在双方合意和自愿的基础上的契约,并不违反当时的法律。那么问题就来了:包身工们如人间地狱般的遭遇,为什么官府不管?将女儿推向火坑的契约,父母为什么会“画十字”并接受10元银圆?这就关系到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包身工们没进工厂的时候,面临的是“咬着草根树皮”的竞争。进了工厂后面临的是“两粥一饭”的竞争。她们父母其实是在别无选择的绝望下进行了最优选择。因此,夏衍先生谴责她们两粥一饭的待遇太低当然有道理,但是忽略低效农业导致人们生存面临巨大风险的背景,也是该文的硬伤。

包身工的工资到底有多低?夏衍先生在文中介绍说,“芦柴棒”作为生工,“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工作是不需要任何技术的扫地、开花衣、扛原棉、送花衣之类。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第一年的平均工钱是每天三角二分,第二年的平均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相当于每月10块大洋。这个“十块大洋”到底是什么概念?我们看看1933年发表的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中的介绍就清楚了:对于粮食丰收的地区而言,“糙米五块,谷三块。”既十块大洋相当于在丰收地区的2担大米。她一年的收入相当于24担大米。毫无疑问,这种收入水平比她在农村从事农业,要高的多的多。

问题在于,这个收入被“带工老板”买断了。包身工们通过卖身契约,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从“生工”变成“熟工”的锻炼机会。其实她们还获得了三年后成为“自由工人”的机会和信息。从经济学上来说,该卖身契约对女工们的意义,实际上相当于上海需要招收女工的用工信息的成本。带工老板们掌握着这些信息,该信息如此昂贵,以至于包身工们为了获得它必须支付3年白干的代价。

信息成本属于交易成本,这种交易成本越高,对达成交易的阻滞作用越大。但是,这种交易成本到底由谁支付,取决于这种交易对谁更迫切。企业招收合意的员工面临的是利润的诱惑,包身工们获得该项工作机会面临的是延长生存的可能的诱惑。因此,该信息成本由包身工们支付而不是工厂支付,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这种信息的利润水平如此之高,诱导了带工老板们鼓动他们“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在“全上海三十家日本厂的四万八千工人里面”,替厂家招来了“包身工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其实推动上海由一个小渔村演变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东方巴黎”,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上海的地利──它在航运成为各国之间资源互补的纽带的条件下,上海成为中外各种资源进行交易和生产的中心。在整个产业链上,带工老板们扮演的是佣工信息的供应者角色。只要这种供应越短缺,那么这种信息就越值钱。道德谴责如果无助于改变这种信息短缺的状态,那么谴责也就无助于改善这些包身工的就业环境(包括吃、住、工作时间等)。

可以推测,如果这种信息的利润水平能保持如此之高,那么,三年以后,将有不少包身工无须从事“自由工人”职业,而是从事“带工老板”的职业,从自己的家乡招收更多的女孩脱离农业,从事工业。我的意思是:利润水平的降低缘于竞争激烈,而不是缘于记者的道德谴责。到现在,通过分工的演化,“人才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行业,而从事这一行业的资本却基本上只能获得平均的收益率。是这种行业竞争而不是所谓的“记者的良心”才导致了信息价格的降低。

我们再来看看中日两国工人的工资差距。夏衍先生准确地记录了当时二者(两国的包身工)的差距是:“一些在日本通常是男工做的工作,在这里也由这些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担负下来”。正是中国工人的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绝对优势将日本的工厂迁移到了中国。东北师范大学的董长芝教授在《中国现代经济史》中介绍说:“到1936年,外资纱厂的纱锭占中国全部纱锭数的46.2%,线锭占47.4%,织布机占56.4%。担外资纱锭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厂中,是生产和效率上,华厂远不如外厂”。“从1894年到1936年,中国的官营资本增加21倍,民营资本增加175.4倍。从1920年到1936年的16年间,属于南京政府主导的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