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介绍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詹姆斯·赖斯顿说过“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我们周围何曾离开过新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
阅读新闻作品对我们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之为新闻,在于它是新近发生的,这些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可以提供我们有用的信息,引导我们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当我们阅读这些新闻作品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并非正在发生的事件,因为新闻所反映的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它永远是过去的新闻,到了今天已经成了历史,我们可以从容地回顾那段“历史”,汲取经验和教训。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它所刻画的,是新闻事物的“横断面”,是“一串葡萄”中的“一个特别硕大的葡萄”,是“一串珍珠”中“一颗特别明亮的珍珠”。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在表现方法方面,新闻特写的主要手法是描写。它采用细描为主、白描为辅的手法,对所要报道的事物、人物或景物进行精心刻画,再现新闻现场的具体情景。它当然也使用叙述。有时还采用议论手法,但这些手法毕竟处于次要地位。《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这一类。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是:
详细深入,过程完整──它不仅要把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概况、结果告诉受众,还要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详细地交代新闻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交代它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其完整的过程,使受众明了新闻事件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
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详细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
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从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更有理论性。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飞向太空的航程》都属于此类。
本单元只有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属于边缘文体,它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是文学笔法;一是作家的主观参与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它必须严格地忠于历史、忠于事实。虽然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有很多争议,但大多数人还是把它作为报告文学最主要的特征。当然,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的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允许作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与加工。从形式上看,报告文学也常常借鉴其他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比如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戏剧的结构艺术、散文对于叙述语言的提炼、诗歌简洁而又富有情感的语言等,甚至意识流、时空转换等表现手法,都在报告文学中得到了运用。另外,报告文学本身允许作者将生动的人物描写和热情赞美、抒情性议论、尖锐的批评融为一体的,作者在其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人事的是非曲直、扬抑臧否的看法。
学习本单元,了解一些新闻和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闻强调真实,反映的都是客观事实,容不得半点虚构;而且这些事实都是当下发生的。阅读新闻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和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社会良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另外,新闻作品总难免带有记者的主观色彩,或者只是记者从一个侧面进行的报道,可能并没有反应时间的全貌,读者容易被记者牵着鼻子走,掉入记者预设的“圈套”,学习本单元这些典范的作品,要引导学生培养在众多信息面前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并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从结构上讲,一篇新闻作品可以分为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好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本单元有几个标题值得细细体味。导语和主体是新闻的主要内容,其结构方式一般是“倒金字塔”形式: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各方面的事实按照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3、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文章内容简析
1、《短新闻两则》:
这是两则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直接讲述了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⑴ 教学时可以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前文可找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后文可找一些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等。
⑵ 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举国欢庆,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剧还时时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还可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