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关于《鸿门宴》的基本情节和几个细节

邱少华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鸿门宴 > 关于《鸿门宴》的基本情节和几个细节

至于那个后来弃楚归汉、为刘邦屡出奇计的陈平,又是何等乖巧之人,他看到项羽和范增的表演之后,早就心中有数,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奉命召沛公,无论是一时没有找到还是下落十分清楚,他都可以随便找个什么借口、大大方方做个顺水人情。

以上的话,都是力求说明:刘邦一行,不是在对手没有觉察的情况下(酒席上三个客人不见了,怎么可能不被发现,不引起怀疑),而是在几位主人都已觉察的情况下逃脱的,是在项羽不愿深究、范增徒唤奈何、陈平办事很不得力、广大将士不明内情又没有接到任何行动命令的情况下逃脱的。司马迁的叙述,基本情节是可能的和可信的。这样立论,不知可免标新立异之嫌否?

那么,《鸿门宴》的故事是不是就处处清楚,天衣无缝,没有疑点了呢?那又不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说。第一种情况是:正如钱老师问到的,张良的离席参与计议,没有上文,陈平奉命召沛公没有下文,等等。我们可以回答说:“这是太史公的疏漏(司马迁以一人之力,成此巨著,难免有疏漏),或者是后人传写之误。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赵翼廿二史札记》“史记有后人窜入处”条,“史记有自相歧互处”条。《通鉴》撮录《鸿门宴》故事,就把“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两句删去了,因为下文无着落,看着不顺眼。我们又可以这样回和:这不是疏漏和传写之误,而是古人叙事容许这么做。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它告诉我们“古人行文不避疏略”、“文没有于前而见于后”、“文具于前而略于后”、“蒙上文而省”、“探下文而省”种种义例;如果用这些义例去套《鸿门宴》中上述照应不周的细节,简直就不算问题了。第二种情况与此不同,它属于真正不好理解的一类。比如项伯连夜往返于鸿门(项羽军驻地)霸上(刘邦军驻地)之间这个重要环节,钱教师没有提出问题,梁玉绳却大书一笔,作为《史记》不可尽信的一个例证。他说:

项伯之招子房,非奉羽之命,何以言报?且私良会沛,伯负漏师之重罪,尚敢告羽乎?使羽诘曰:“公安与沛公语?”则伯将奚对?《史》果可尽信乎?(《史记志疑》卷六)

话说得很有道理。项羽在盛怒之下决定第二天击溃沛公军,项伯竟敢连夜奔驰,把这个超级军事机密泄漏给敌人;跑回来竟敢向项羽汇报;项羽竟然不追究项伯行踪,不处置通敌败事的叛徒。真是不可思议。莫非项羽要消灭刘邦的话只是口头威胁?不象。因为《鸿门宴》里说: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明明是军事命令。《高祖本纪》里写得更清楚:“亚父(范增)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军事行动已在部署了。后来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最主要的就是鸿门之功(见《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可以反证项羽不是说着玩儿的。莫非项伯除了是“楚左尹”、是项羽叔父外,还处于可以和项羽分庭抗礼,可以制约项羽左右局势的特殊地位?也不象。因为整部《史记》没有明说或暗示项伯有什么实力或实权。如果这些推测不大错,那就只剩下一条了:项羽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军事上也是一个愚不可及的大蠢材,他任人唯亲,麻木不仁到了连叔叔泄露重大军情破坏决战部署的行动也不想追究的地步。所以说,真是不可思议。

总之,我以为《鸿门宴》的基本情节(刘邦亲到鸿门请罪,又安全脱险)是历史的实寻(在描写上当然容许有艺术加工)而不是文学的虚构;某些细节也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但在项伯一事上存在的疑点,尚须进一步探索。钱老师提出的问题是有分量的,是深入钻研教材的结果;我的回答是否差强人意、

可备一说,就不怎么自信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